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探索
叶滢
河源市第四小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探索,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基于政策背景,本文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包括教师的智能教研支持、精准前端分析、创新备课方式、立体化评价体系和智慧听评课,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整合与智能体助学等多方面的探索。通过此类创新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的痛点问题,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艺术创造力。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探索
一、时代背景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中指出,需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1]
2022 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指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需顺应时代发展,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艺术课程资源,积极搭建数字化、信息化的艺术课程资源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视听结合、互动共享等优势,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和创新发展。[2]
毫无疑问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方向也应符合时代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音乐教学往往局限于教师教学创新思维局限、课堂教学资源不足、学生教学评价扁平单一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音乐教学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痛点,通过智能资源整合、全面学情诊断及人机协同创作等方式,为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人机协同创新路径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将迎来全新的互动与学习模式。
(一)教师维度的智能化教学支持
1.智能教研支持
传统音乐教研活动局限于形式单一的集体备课、研讨及讲座,且对于教学问题解决能力局限于主观经验判断,难以精准把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学生需求,以致教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难以有效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研实践中,通过其强大的智能文件解析、课例分析以及问题诊断与总结能力,帮助教师精准掌握教学要点,深度剖析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优化教研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2.精准前端分析
(1)学情分析
相较于传统主观的学情分析,教师可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风格等进行精准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课前活动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数据,运用算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画像,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效依据。
(2)教材分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容易局限于教材中某一部分,难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挖掘教材的深层价值和潜在联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介入,能够为教师提供全新的视角,借助其对小学音乐教材的深度分析,能够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并全面的分析教材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析其他学科的关联,为教学设计提供清晰的框架。
3.创新备课方式
(1)教学设计思路创新
以往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可能较难突破思维定式,且较难全面契合不同学生的学情。首先,借助人工智能为教师优化教学流程,在已有的设计思路下生成合理的教学环节安排和时间分配建议。其次,在教学方法创新上,其能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推荐适合的音乐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其生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思路。|
(2)教学资源生成
小学音乐教学资源素材较难贴合教师教学设计思路,借助人工智能生成运用,能够根据教师的具体需求,快速生成精准适配的多样化教学资源,生成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素材图片、人物形象、动画、音频等,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资源匹配度低的问题,为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如,在花城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降落伞》一课中,本人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生成了完整连贯的教学情境背景图片及卡通形象,学生在连贯而有趣的动画情境中,了解降落伞降落过程与歌曲下行音阶间的联系,将抽象的音乐概念具象化,深入理解与运用音乐要素。
4.立体化评价体系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学生学习评价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支持。通过导入音乐编创成果、音乐知识检测、小组合作情况内容等,生成学习过程报告,帮助教师及时全面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基于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教学指导,全面助力教师精准教学。
5.智慧听评课
首先,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可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自动识别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实施情况等关键信息,并生成记录,全面客观地了解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再来,在评课时,可将听课记录与课程标准等进行联合深入分析,从多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学生维度的学习范式创新
1.自主学习
(1)课前学习答疑解惑
音乐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小学阶段学生,对于音乐概念、歌曲内容等有着较多的困惑,在教师及家长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寻求和筛选答案,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课前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资源整合拓展知识面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搜索与音乐课程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其可快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如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经典艺术家表演视频、音乐编创思路等。学生在家长与教师的指导下,浏览和筛选资源,能够更好的拓宽其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知识。
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智能体助学
(1)课堂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生成相对应的智能体角色,并进行详细精准的角色设定,通过生动的形象智能体问答,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歌曲所表达的艺术形象。如,在花城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落水天》一课中,本人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客家娃”形象智能体,学生与其进行对话,深入了解客家音乐文化与习俗。
(2)日常陪伴
在日常的学习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创建的智能体亦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帮助,“它”可以是教师的“分身”,学生能够通过与智能体对话,智能体用符合其年龄段特征的语言进行答疑解惑,并记录其成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如,本人所创建的智能体“叶子老师”是一位小学二年级的音乐教师,她教学有方,能用幽默和案例让孩子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实践反思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在美育领域的深度实践。在突破传统课堂资源局限,促进因材施教的同时,合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并通过“人机协同”的音乐教学方式转变,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艺术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
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了便利与拓展可能,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思维惰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形成扎实的思维基础,再借助人工智能拓宽视野。唯有如此,方能开启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人民日报,2025-01-2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