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养进阶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有效性研究
王丕喜 赵晶
1.宁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271400;2.宁阳恒文学校 271400
摘要:新一轮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等多元目标的整合。与此同时,初中到高中阶段由于教材体系、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学过渡期面临知识结构断裂、学习方式转变适应困难等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历史学科素养的持续培养,也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步伐。因此,对基于素养进阶模式下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有效性的系统实证研究,不仅具有鲜明现实意义,也能为相关政策制定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高中衔接;素养进阶
引言
针对初高中阶段存在的知识割裂与能力断层问题,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衔接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促进个体全面成长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聚焦于基于素养进阶理念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设计、教材资源开发与教法创新、多元评价机制建设三大核心环节,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参考。
1.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设计
(1)理念转化: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
传统初高中历史教学往往以知识点灌输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如史料解读能力、时空观念及批判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基于素养进阶理念,应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在目标设定上,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四维度”(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重,实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展。
(2)分层递进式目标设定
针对初中生与高中新生在认知水平、自主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在整体目标上精心分层:
初中阶段注重兴趣引导和基础认知积累,如通过讲述精彩故事激发学习动力,基本形成时空观念和事件梳理意识。
高一新生则着力于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如强化史料分析技能,引导立足多角度看待同一问题。
衔接阶段则聚焦“桥梁”功能,即帮助学生完成由表及里的跃迁,使其具备自主归纳总结并提出见解的能力。
(3)主题贯通下的内容体系优化
有效衔接不仅在于内容覆盖,更关键的是实现主题连贯。应以“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世界近现代重大变革”“文明互鉴”等大主题统摄,由点及面,将零散事实整合成逻辑清晰的问题链条。例如,可围绕“制度演变”开展专题式系列课程,从秦汉制度到明清变革,再延伸至现代国家治理,不仅梳理脉络,还能引发学生对制度背后动因及现实意义的追问。
进一步而言,要细致划分重点难点,并结合新课标要求,合理设置必修模块与选修拓展模块。一方面保障所有学生具备必要基础;另一方面为学有余力者提供更高阶挑战空间,实现因材施教。
(4)知识结构“螺旋上升”
采取螺旋递进式编排思路,同一主题或概念在不同年级反复出现,但每次均有深度拓展。如“革命运动”的相关课程,在初中侧重描述事件经过,高中则引入多元解释视角和国际比较,以不断加厚认知层次。此外,通过前后呼应的小结环节强化横向联系,有效避免片段化碎片化倾向。
2.教材资源开发与教法创新
(1)教材资源多样化开发
现有教材受篇幅限制,难以满足跨学段探究需求。应积极整合校本资源、自主编写专题材料,并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扩展辅助资料库。例如,引入地方志、口述史料、“微纪录片”等多形态素材,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生动的一手信息体验。与此同时,加强传统纸质教材与网络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互补,为师生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
(2)案例驱动下的问题式学习(PBL)
突破原有章节讲授模式,以真实历史情境或热点话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围绕开放性问题主动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并最终形成个人见解报告。如围绕“辛亥革命是否成功”这一争议话题,让学生查阅不同史家观点,自主筛选论据并开展辩论,大大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表达沟通能力。这种案例驱动型PBL不仅增强了课堂互动,也直接促进了核心素养落地。
(3)数字技术赋能智慧课堂
信息技术条件下,可以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再现重要历史场景,也可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实施同步/异步协作任务。例如利用电子白板实时记录小组讨论成果,通过AI推荐算法推送个性化复习资料,提高学习精准度。此外,教师可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快速掌握班级整体薄弱点,实现动态调整教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跨界融合式创新教法探索
倡导“大单元—项目化—跨界融合”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形态。具体做法包括:联合语文、美术等兄弟学科共同策划主题活动,如举办“古诗词中的历史印记”讲座或创意剧本表演;鼓励师生走出校园开展田野调查,将社区老人口述录音整理成微型口述史集。这种跨界合作极大拓宽了学习空间,有助于形成开放包容、多元理解的全球视野。
(5)师资培训及专业发展支持
优质衔接教学离不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学校应定期组织基于素养进阶理念的专项研修,包括教学观摩交流、案例分享以及混合式线上线下培训。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课本开发,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完善自身专业成长路径,为新模式持续推进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3.多元评价机制建设
(1)过程性评价为主线,全程跟踪成长轨迹
摒弃“一考定终身”的单一末端评判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作为主要依据。从日常表现、小组协作情况,到项目成果展示,多角度记录每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变化、探究动力以及实际操作水平。通过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每个阶段给予具体反馈建议,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使培养效果更加持续稳定。
(2)多主体参与评价,共促个体长足发展
坚持师生、生生乃至家校“三方联动”。教师不仅是评分人,更是发展性指导者,经常举行面对面交流座谈;鼓励同伴互评,通过小组共创激发内在竞争动力;适当引入家长观察记录,让家庭教育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补充力量。此外,可邀请外部专家不定期参加公开课点评,为课堂改革带来新鲜视角,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3)量化指标+质性描述双轮驱动
针对核心素养各项子要素(如时空观念——能否准确定位重大事件所在时代背景;史料实证——是否具备甄别材料真伪能力等),制定明确梯度指标体系,并配以开放性描述打分说明。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辅之以访谈纪要等文本材料,通过SPSS等统计工具量化趋势,同时采用内容分析法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实现数据客观严谨与个例鲜活灵动相结合,为后续改进提供坚实依据。
(4)适应升学过渡期特殊需求设计弹性标准
考虑到初三毕业、高一开学这类特殊节点常伴随巨大心理压力,应适当降低关键过渡期对于成绩绝对值的刚性要求,更注重个人潜力评估。例如,对表现出强烈求知欲但基础较弱者设置帮扶计划,而对提前掌握高年级内容者安排拓展任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信起点顺利迈入新阶段。这种弹性的评价标准能够有效缓解焦虑情绪,提高整体适应率。
综上所述,以基于素养进阶理念为核心构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模式,需要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并优化教学目标定位及内容体系,通过教材开发和教法创新激发课堂活力,再辅之以科学全面、多元灵活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固改革根基。这种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不仅确保了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也为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衔接研究[D].卢慧芳.闽南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