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作者

刘林娟

嘉兴大学 浙江省嘉兴市 314000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本研究以新乡市“中原农谷”为例,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升级和产业融合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结合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了“中原农谷”运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优化路径和政策建议,旨在为其他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原农谷

一、项目背景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效率。 政府工作报告也将新质生产力列为产业创新的核心任务,要求金融资源向农业科技领域倾斜。 政策层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专项基金等,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1]。

从国内实践来看,新乡市"中原农谷"等创新示范区已在新质生产力应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所在地,"中原农谷"成功培育出"郑1307"大豆等突破性品种,正在建设黄淮海地区智慧农业示范区,为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路径提供了重要样本。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倍增效应,也为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这一世界性难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研究意义

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看,这一研究有助于构建和完善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深化对科技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升级内在规律的认识,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通过探索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兴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机理,可以丰富农业创新理论、农业转型理论和农业现代化理论,填补现有研究在技术融合、产业协同等方面的理论空白 [2]。

从实践维度来看,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路径对于破解当前农业发展困境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引入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从技术应用层面看,虽然前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存在显著的"最后一公里"落地难题,许多先进技术装备因成本过高、操作复杂而难以在小规模经营农户中普及推广,造成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断层。人才短板问题尤为突出,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熟悉农村实际情况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面临年龄老化、知识更新滞后等问题[4]。

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现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困难依然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有限,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标准体系不健全导致新技术推广应用缺乏规范指引,特别是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新兴领域存在标准空白。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新质生产力赋能效果的充分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通过系统性改革和创新予以破解。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经过分析与研究,本文以新乡市“中原农谷”为例,针对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建议:一是在技术创新层面,应当重点突破生物育种、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二是技术推广方面,需要完善"产学研推用"协同机制,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技术示范和培训方式,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开展田间学校等方式提高技术到位率[5]。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数字农业设施配套,加快农村网络覆盖和物联网设备部署。四是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方面,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完善金融保险配套措施,建立新技术应用风险补偿机制,同时优化农业补贴方式,重点向采用新技术的经营主体倾斜。五是产业融合发展中,要促进农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水平。

五、结语

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与挑战。首先,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通过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大幅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6]。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现状,都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等各方主体协同解决。特别是在小农户占主体的现实情况下,如何降低技术应用门槛、提高农民接受度,是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鹏.金融赋能: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腾飞的关键力量.[J/OL].中国日报中文网

[2]张远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难题和路径.[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3]张秀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N].新华日报.2025-04-08(11).

[4]马红坤.打通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N].光明日报.2024-08-21(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社

[6]张辉.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5-03-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