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党建+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模式
王博
西安技师学院 712000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师的视角出发,探讨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党建+课程思政”融合的创新模式。通过分享自身教学中的实例,分析了数字化技术为这种融合带来的机遇,阐述了构建融合创新模式的重要意义、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提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党建;课程思政;高职教育;融合创新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党建工作在高职教育中一直起着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的创新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党建+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模式,成为提升高职教育内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一、数字化转型为“党建+课程思政”融合带来的机遇
(一)丰富的教学资源
数字化技术使得大量的党建资料、红色文化资源等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呈现。现在有了线上的党建博物馆、红色文化数据库等资源,教师能轻松获取丰富的素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在讲述历史类课程时,直接在线上调用相关的革命历史影像资料,像播放长征纪录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课堂上学生们都看得很入神明显增强了课程思政的感染力。
(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借助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教师可以开展混合式教学。我曾经在平台上设置党建专题讨论区,比如在讲党的理论发展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围绕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等进行讨论,同时结合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角度思考党的发展对行业的影响。
二、“党建+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将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融合,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政课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党建知识和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避免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张皮现象。
(二)传承红色基因与文化
党建工作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通过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能够让红色基因在高职学生中得到传承和弘扬。例如,在文化类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经典作品的解读,在工程类课程中讲述党领导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伟大成就让学生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在文学鉴赏课上,给学生讲解《红岩》这部红色经典作品时,学生们被江姐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色文化的内涵,也更愿意去传承这种红色基因。
三、构建“党建+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模式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培训与进修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党建知识培训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可以邀请党建专家思政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同时选派教师到其他先进院校进行进修学习,拓宽教师的跨学科知识视野。然而,在实施这个策略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学校的教学任务安排可能比较紧凑,很难抽出大量时间让教师去参加培训和进修。而且有些教师可能对培训的内容不感兴趣,觉得与自己的教学实际脱节,这就需要学校在安排培训内容时更加注重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
2.教师团队建设
组建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包括党建教师、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通过团队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共同探讨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法和路径,在团队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共享。但是在组建团队时,可能会面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学理念差异问题。例如,党建教师和专业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可能存在较大分歧,这就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才能让团队合作顺利进行。
(二)整合教学资源
1.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党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平台的资源进行整合。在平台上按照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类型对资源进行分类,方便教师查找和使用。不过在建立这个平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难题,比如如何保证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何让资源上传和下载更加便捷等。而且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来维护平台的正常运行。
2.资源开发与优化
鼓励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开发具有特色的党建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例如,编写校本教材、制作教学案例集等。同时,对已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提高资源的适配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面临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因为开发和优化资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本身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
(三)完善评价体系
1.建立量化评价指标
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度、学生的行为表现等方面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例如,通过问卷调查、知识测试等方式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情况,通过分析学生的课程作业、项目成果等评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度。但在建立量化评价指标时,可能会遇到指标难以准确衡量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准确表示。而且不同的评价主体可能对指标的理解和权重分配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在制定指标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尽量达成共识。
2.多元化评价主体
构建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企业评价(对于实习学生)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不同的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然而在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时,可能会面临评价结果不一致的问题。比如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综合评价机制,将不同主体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单一评价结果的片面性。
四、结论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构建“党建+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虽然面临着教师能力、资源整合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和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并充分考虑到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以不断推动这种融合创新模式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祥玲.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高校课程思政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电化教育,2022(8):100-105.
[2]谢幼如,邱艺,章锐,等.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路与评价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22(9):7-15.
[3]方巧云.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外贸跟单"课程为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