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作者

葛占胜

石家庄铁道大学 050043

摘要: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党员发展存在制度执行虚化、教育培养碎片化、队伍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完善制度规范、创新教育培养、强化队伍建设、健全监督评价四方面构建保障体系:通过全流程纪实、双答辩等制度严把入口关,以分层培养、数字化资源提升培育实效,以专业化选拔培训强化队伍支撑,以多主体协同监督形成质量闭环。在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夯实高校党建政治功能,为党培育忠诚干净担当的青年骨干力量。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分层培养;监督评价

引言

当前,部分高校在党员发展中面临政治标准落实模糊、培养体系系统性不足、党建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现实挑战,制约着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在此背景下,如何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构建覆盖“选、育、管、评”全链条的质量保障体系,破解制约党员发展质量的深层次问题,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制度、教育、队伍、监督四大维度,探索新时代高校党员发展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组织保障。

一、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保障的时代意义

(一)强化高校党建政治功能

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高校党员发展制度化规范化,但部分高校存在制度执行标准虚化、程序弱化问题。政治素质考核缺乏量化评估,导致“重成绩、轻政治”。预审多为材料形式审查,公示范围局限、反馈不畅,群众监督渠道不足[1]。全程纪实制度落实不到位,培养考察记录滞后简单,关键节点政治表现跟踪缺失,质量追溯难,形式化执行易致“带病入党”。

(二)夯实党的执政青年基础

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党员发展质量的提升,本质上是通过系统性培养机制,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厚植于青年学生心中,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需建立从入学启蒙到毕业跟踪的全周期培养体系,在低年级通过入党启蒙教育激发政治认同,在高年级通过专业实践与党建融合强化使命担当,避免出现部分高校存在的“重发展数量、轻思想引领”现象。

(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全面从严治党下,需将党员发展作为思政教育载体,以严格培养与实践锻炼实现“发展一个、带动一片”。打破党建与思政“两张皮”,把党员发展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过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阶段,借助理论学习小组、志愿服务岗,引导学生融合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预备党员考察期,设立“党员先锋岗”“学业帮扶组”等平台,促其在服务中深化宗旨意识。

二、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保障现存问题

(一)制度执行层面

政治素质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健全,发展对象理想信念、政治理论学习成效缺乏量化评估,“重成绩、轻政治”倾向普遍[2]。发展程序执行中,预审偏重入党材料形式审查,忽视思想动态实质考察;公示范围窄、反馈不畅,群众监督渠道受限。部分高校党员发展全程纪实制度落实不足,培养考察记录滞后简单,关键节点政治表现跟踪缺失,质量追溯链条不完整。

(二)教育培养层面

理论教育存在“一刀切”问题,党课内容未精准适配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低年级难懂深层理论,高年级对重复内容兴趣不足。实践锻炼活动设计碎片化,与专业学习、职业规划融合度低,难以推动党性修养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考核重考勤、思想汇报等形式,轻政治觉悟与先锋作用实质评估,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

(三)队伍建设层面

专职组织员配备普遍不足,部分高校存在“一人多岗”现象,难以集中精力开展党员发展的全程指导和深度考察。基层党支部书记多由专业老师或辅导员兼任,其党建业务培训缺乏常态化机制,在政治理论解读、谈心谈话技巧、发展程序把控等方面存在能力短板。入党联系人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老师党员因科研教学任务繁重,对发展对象的思想引导缺乏针对性和持续性,学生党员联系人则存在自身党性修养不足、指导能力有限等问题。

三、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路径

(一)完善制度规范体系

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环节,建立政治表现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将理想信念动摇、违反政治纪律等情形作为“一票否决”项,同时制定包含理论学习成效、志愿服务时长、群众基础测评等内容的多维度考察表,确保政治标准可衡量、可追溯。预审阶段,成立由党委组织部门牵头、纪检监察部门参与的联合审查小组,不仅核查入党材料的完整性,更注重通过谈心谈话、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发展对象在重大活动、突发事件中的政治立场和现实表现。转正环节实行“双答辩”制度:先由发展对象围绕入党动机、培养期表现进行陈述,接受党支部委员提问;再由师生代表组成评议团,就其在班级、社团等场景中的先锋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质询,答辩结果作为转正与否的核心依据。

(二)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针对入党申请人,依托新生入学教育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初心讲堂”系列活动,通过邀请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知[3]。对入党积极分子,实施“理论筑基+实践赋能”双轨培养: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读班”,采用“导师领学+小组研学+线上自学”相结合的模式,要求每月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学习心得并开展研讨交流;实践锻炼方面,设立“校园服务岗”“社区治理岗”等实践平台,规定每学期至少完成40小时的服务时长,并提交实践报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预备党员培养则聚焦党性修养提升,开展“政治生日”主题教育、“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通过参与支部决策、牵头组织调研课题等方式,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三)强化队伍能力建设

在选拔机制上,实施“党建人才引育计划”:选拔政治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优秀青年老师担任专职组织员,按师生比不低于1:300配备;学生党支部书记优先从具有博士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党员中选任,或从政治过硬、群众基础好的研究生党员中选拔。在培训机制上,建立“分层递进”的培养体系:新任党务工作者须参加不少于40学时的岗前培训,重点学习发展党员程序、党费工作实务等基础业务;定期组织“党建工作论坛”,邀请党建专家、优秀党支部书记分享典型案例和创新经验;实施“党建导师制”,由资深党务干部结对指导年轻干部,通过“传帮带”提升政策解读、思想引导等实操能力。

(四)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在监督主体上,建立“党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自我监督”协同机制:党委组织部门每学期开展党员发展工作专项检查,重点核查程序合规性和材料真实性;设立“党员发展监督信箱”,畅通师生对发展对象思想作风、工作表现的反馈渠道;要求发展对象每季度提交思想汇报,对照党章党规检视自身不足。在评价内容上,制定涵盖政治素质、道德品行、作用发挥、执行纪律等方面的量化评价指标,由党支部、培养联系人、群众代表分别从不同维度打分,形成综合评价报告。在结果运用上,将评价结果与发展对象的培养进度挂钩:对得分低于80分的,延长培养考察期并进行针对性帮扶;对连续两次评价不合格的,取消发展资格。

结语

制度规范、教育创新、队伍强化、监督优化等举措,在形成“标准明确、程序严密、培育深入、监督有力”的发展机制,从源头确保党员队伍的政治本色和先锋特质。未来,高校需持续深化体系运行中的动态优化,将数字化技术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加强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推动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从“规范化”向“高质量”跃升,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政法队伍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应用[J].中国军转民,2025,(01):155-157.

[2]黄集懋,刘燕.新时代企业全面从严治党策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24,(06):107-109.

[3]隋艾汝,钱丽萍,安恩光.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索[J].现代医院管理,2021,19(06):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