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勇闯新路的当代粤剧

作者

袁梓华

星海音乐学院2020级音乐学系

修炼千年下凡间,遇个书生叫许仙。一见钟情在拱桥,入室成亲驻人间。无奈法海直相逼,蛇妖只得迎战腥。翻江倒海,水漫金山,白蛇元气耗至终,只得应僧困千年。白蛇传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作为经典的人妖之恋故事题材,历年来制作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层出不穷。在现代特效技术的依托下,以电影形式呈现戏曲演绎的白蛇传说故事,近期火爆全网的粤剧4K高清电影《白蛇传·情》无疑为中国戏曲界和电影界都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可谓是一场视听盛宴!它的制作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为中国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它的横空出世为未来中国戏曲电影的制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享受电影带来的呈现传统文化魅力的绝佳体验同时,也启发了笔者一些关于戏曲“电影化”道路探索的思考。

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白蛇传·情》在视觉上给予人强大的冲击力。首先,电影选取宋代典雅含蓄的美学特征作为影片风格,赋予了画面一种诗意性。诗意性的彰显,在于意境美的塑造。“意境美”作为宋代最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其面貌在绘画中得以充沛的呈现。与唐代色泽艳丽、狂放浪漫的审美风格不同,宋代是水墨山水画的发展高峰,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绘画对象通常为自然景观,多为山、水、竹林,偶尔也会出现对戴斗笠的渔民撑小船、文人志士坐在亭子里饮茶场景的描绘,但这仅仅只是一笔带过,由此可见,文人笔墨下的山水画注重对线条的勾勒,绘画侧重点在于大自然。提到山水画,不得不留意的是,作品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即近景为实,远景为虚。从近到远,实到虚,浓墨变淡墨,最后画家有意地进行了空白设计,我们通常将这称之为“留白”。这是山水画作品创作中的常用手法,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营造出一种空灵飘渺的意境之美,赋予画面延伸感,在《白蛇传·情》中利用特效技术所建构的虚拟化背景,实质上就是宋代水墨山水画的写照。意境美的色彩感营造,水墨元素功不可没。水墨是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充沛地体现了中国古典之美,展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在白蛇与青蛇大战法海、舞动水袖扬起层层巨浪的水漫金山情节中,水墨元素与特效技术完美融合,营造水墨大海波涛汹涌的场景颇为震撼,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利用技术多视角展现戏曲魅力,突破戏曲舞台局限性。其一,4k分辨率技术的加持使画面清晰度更高,实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其二,电影特效的运用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譬如说,在勇夺仙草情节中,白蛇与鹤、鹿仙童打斗时通过技术完成的打斗走位变换,令人眼前一亮;在水漫金山情节中,特效技术营造的翻江倒海奇观,令人焕然一新。在戏曲电影中,运用特效技术较大幅度地来完成武打场面,是不多见的,但在《白蛇传·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技术加持完成的场景;其三,利用摄影技术,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视角近距离地欣赏电影。在白蛇、许仙初相遇的场景中,切特写镜头,能清晰呈现出人物神情;在白蛇勇闯金山寺的打斗场景中,切中近景,清晰可见曾小敏展现的甩水袖、耍剑等粤剧经典程式动作,让观众能近距离地欣赏粤剧表演。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视觉效果上的呈现令人惊艳!无论是宋代美学风格的选取,还是利用电影特性突破戏曲舞台的局限,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新。

二、声临其境

音乐作为电影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深化电影主题、烘托气氛、抒发人物情感上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毋庸置疑,音乐是电影的基调,音乐根据电影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进行乐音组织、乐器配比,进而制造出与电影情节所需相一致的音响效果,得以增强画面感。在《白蛇传·情》中,乐器的运用除了有传统的粤剧伴奏乐器,还融入了西洋管弦乐,丰富了音响色彩效果。

其一,传统粤剧伴奏乐器占主要分量。在水漫金山情节中,白蛇、青蛇大战法海,唢呐的出现,如同吹响号角,预示着大战的开始,对此,唢呐声是充当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而笛子、锣鼓、扬琴、高胡、琵琶作为粤剧伴奏中常见的乐器,在电影中主要也是运用在唱段和念白中。在粤剧表演中,锣鼓作为渲染气氛的主要推手,在白蛇青蛇言语对峙法海、青蛇质问许仙为何抛下白蛇的情节中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从而表现人物内心的慌乱不安。

其二,西方管弦乐器的融入,令人耳目一新。在白蛇与许仙成亲后在自家庭院遇法海之时,法海一声令下“法不容情”、“天地无边法有规、各归其道行各则”,要求白蛇远离凡人许仙,不能再与他有情感瓜葛。而她对许仙亮明自己的身份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担忧许仙会离开,因而面对法海的言语威胁,此时她的内心是彷徨的。在这样紧张的场面下,在粤剧表演中一般使用锣鼓来营造紧张氛围的,但在这个片段中,在打击乐的基础上还加入了管弦乐,这既不会让观众感到听觉上的疲惫,还增强了渲染力,让观众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得到一个清晰的认识。由此可见,电影在乐器配置上的巧妙构思,是一种贴合情境的新尝试。此外,《白蛇传·情》还运用了杜比全景声技术,令电影的空间感更为强烈,更加真实地营造了画面场景,仿若身临其境。

三、思考:戏曲“电影化”道路的探索

作为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以唯美的宋代水墨影片风格与传统戏曲的巧妙碰撞,杀出重围,成为今年电影高分排行榜上的一匹黑马,它的精彩呈现,令大众震撼。笔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开启了思考的门窗。从听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这一片子名称开始直至观看之后,仍留存于笔者心里的思考点不是关于影片内容,而是电影性质问题:一是戏曲和电影的差异性,二是戏曲“电影化”的原因。       戏曲和电影都属于视觉艺术,但是两者存在着表现形式的差异。戏曲是舞台艺术,是演员进行多年训练打磨出来的经过提炼的表演性艺术,而电影是镜头艺术,用镜头去表达故事,致力于写实,是自然叙事。戏曲受舞台场地的限制,可以通过人工搬运或利用机器去变换场景,但灵活度不高,一般都为较简化的场景布置,而电影利用技术建构的虚拟场景,得以灵活的转换。另外,电影画面视角的多样性对于被局限于固定场地的戏曲表演来说无法实现的,在剧院里座位是固定的,因此每个人只能在其固定座位的视角上进行观赏,而电影具有的镜头切换特性则能成功地避免单一视角带来的困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4k超高清分辨率与杜比全景声的加持下,实现“水墨画”动态化,并在镜头的多重捕捉下让观众能多视角欣赏戏曲,画面通过特效技术处理大大增强了观赏性,给予了观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电影的成功制作离不开清晰的目标定位。导演张险峰在《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里讲到,他与出品方和制片人达成共识:这部电影将是不同于以往的粤剧电影,要有创新。目标观众要能吸引普通电影观众,打动年轻人,而不是一部仅能吸引粤剧戏迷的电影。在《白蛇传·情》中,无论是视觉风格的选取,还是戏曲元素的呈现,均让非粤剧戏迷的我眼前一亮,与此同时,作为当代青年学生,在观赏这部电影之后,内心不禁发问:为何戏曲要“电影化”?戏曲对于大部分当代青年人来说是陌生的艺术,大家都知道它是历经岁月沉淀、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传统艺术,在几十年甚至百年前它是众人之欢、国音之热流,但在如今,热潮却早已消散了,只剩下顽强的在空中漂泊的一缕雾烟。拿粤剧剧种来说,在采访中张险峰导演提到,在2017年他决定接受邀请制作这部电影之际,跑遍全广州的粤剧电影排片,只有两家影院在放映,且都是上午十点钟的第一场,观影人群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没有一位年轻人。由此可见,粤剧的受众群体仍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没有多少年轻人看。那么,为何粤剧不受年轻人的青睐呢?这与时代审美思潮有关。当代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自打成长以来便充斥着各种高科技产物,科幻片、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等,与我们的父母辈不同,他们需要一个过渡,需要一个接受时代科技进步产出的成果的阶段。对此,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审美思潮影响下,大部分当代青年人对传统的粤剧表演形式有些难以适应,而粤剧电影的出现是一个传播粤剧的重要途径,但表现形式不创新,想要扩大受众群体范围,让更多年轻人接受,便是难上加难了。

电影为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注入新的活力。如今,看电影成为人们饭后消遣、娱乐的方式,观影后的感受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热议话题。就个人而言,戏曲此时不动,更待何时?在我看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是一次大胆尝试,利用电影的镜头特性表现戏曲内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画面空间感,稳稳地抓住新时代机遇,为当代粤剧电影开辟了新的道路。

结 语

粤剧换新衣,续写戏影诗。我们感慨于戏曲先辈们的勇往直前,在恪守戏曲规则的同时,大胆探索戏曲新面貌。其实在上世纪初,戏曲电影就诞生了,这种含有戏曲与电影两种不同表现形态的艺术形式,在任庆泰、谭鑫培的共同协作下开始发芽——中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就此涌现出来。它既是中国戏曲电影的开山鼻祖,还是中国电影的领头羊,作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它的出现给予了后世人们对戏曲电影制作无限的提升空间。从最开始简单用影像再现舞台版本的京剧《定军山》,到有花园等实景与戏曲舞台符号化的布景相结合的《春香闹学》、有声京剧电影《歌女红牡丹》,再到21世纪融入3D技术的《大闹天宫》以及充满奇思妙想的运用现代技术的4k全景声戏曲电影,这无疑是令人无比欣喜的巨大飞跃!回望中国戏曲电影的发展道路,是脚踏实地、勤恳努力的伟大历程。《白蛇传·情》给予观众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戏曲电影体验,它是与时俱进的,是划时代的,也为当代粤剧闯出了一条新路!

《白蛇传·情》的精彩呈现有目共睹,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文化启示。通过电影这个媒介借以现代新技术来表现戏曲,诚然是符合当代社会主流审美的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形式,但在戏曲与电影两者表现形式的差异上仍需努力磨合、平衡好,中国戏曲电影在融入新时代科技产物的同时切勿丢失戏曲精髓,形式可变化,但戏曲仍是主角。我们的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它虽历经岁月沉淀,但绝非是古老刻板。望未来戏曲电影在更多青年人的带动下,成为不俱岁月沧桑、永怀活力的“中国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