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探究
周琳
平远县鹏城幼儿园 514600
摘要: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是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分析了其教育价值,指出当前开发面临文化理解偏差、资源转化难度及政策支持不足等挑战,并提出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多方协作机制及政策与资源保障等优化策略,推动本土课程资源的科学化、系统化建设,为幼儿教育注入文化活力。
关键词: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文化传承;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支持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本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面临边缘化风险。幼儿园作为儿童文化启蒙的关键场所,其课程资源开发需兼顾文化认同与儿童发展需求。然而,当前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存在内容表面化、形式单一化等问题,亟需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性探索。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本土课程资源的价值与挑战,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一、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价值
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是地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创新融合的生动体现。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本土特色课程资源承载着当地独特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文化元素,如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通过将这些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幼儿能够在早期接触和了解本土文化,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得以传承和延续。
在教育创新方面,本土特色课程资源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和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课程资源的局限,以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开展户外探究活动,让幼儿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借助本土美食文化开展生活实践活动,锻炼幼儿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种基于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推动幼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此外,本土特色课程资源还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在与本土文化资源的互动中,能够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学会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挑战
(一)文化理解偏差
在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文化理解偏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本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导致在课程资源开发时,对本土文化元素的挖掘不够精准,甚至出现误读和歪曲的现象。例如,在介绍地方传统节日时,只注重节日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使得课程资源缺乏深度和感染力。此外,由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存在差异,这也增加了准确把握本土文化精髓的难度,影响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
(二)资源转化难度
将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幼儿园课程的教学资源并非易事。一方面,本土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如历史建筑、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这些资源往往以较为原始、零散的状态存在,需要教育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才能提取出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课程资源需要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而本土文化资源的一些内容可能过于抽象、复杂,难以直接应用于幼儿园教学。因此,如何将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转化和创新,使其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是课程资源开发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政策支持不足
政策支持是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但目前相关政策支持还存在不足。在政策制定方面,虽然国家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对于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指导方向和操作细则。在资金投入方面,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资源收集、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但目前政府对本土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幼儿园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此外,在评价体系方面,缺乏对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效果的科学评价机制,难以对课程资源的质量和实施效果进行准确评估,不利于课程资源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三、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优化策略
(一)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力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优化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文化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文化研修班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讲解本土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特点和教育价值,提高教师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引导教师掌握本土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将本土文化元素与幼儿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资源。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本土特色课程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策略,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二)多方协作机制
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政府、幼儿园、社区、家庭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方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大对本土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幼儿园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要积极与社区、家庭合作,充分利用社区的文化资源和家庭的教育经验,丰富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例如,邀请社区的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到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本土文化的魅力;组织家长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收集家庭中的本土文化素材,共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建立多方协作机制,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动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优化和发展。
(三)政策与资源保障
完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体系是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幼儿园开展本土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如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幼儿园和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审批制度,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同时,要加强资源保障,加大对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建立本土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此外,还应加强对本土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课程资源的质量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保课程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
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文化自信与教育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交汇点。这一过程通过教师专业素养的系统性提升,使其具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精髓并将其转化为儿童可理解教育内容的能力;通过家庭、社区、教育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通过政策层面的资源倾斜与制度保障,为课程开发提供坚实后盾。三者协同发力,可有效破解当前开发中存在的文化理解偏差、资源转化困难等现实困境,推动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双赢局面。展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构建符合本土文化特质的课程理论体系,同时完善实践机制,强化课程实施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让本土课程资源如潺潺活水般滋养儿童心灵,为培育兼具文化根基与全球视野的新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虹.开发本土特色幼儿园课程资源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5(Z1):2.
[2]王晓樊.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13.
[3]郑露露.基于地方工业文化的园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