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现状与技术改进分析
聂玲
临沧市耿马县人民医院 云南耿马 6775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比较不同治疗策略的临床效果,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某三甲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6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常规氧疗组、肺表面活性物质(PS)+无创通气组及侵袭性通气组,比较各组治疗后血气指标变化、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不同治疗路径的疗效,并总结技术改进措施。结果:PS+无创通气组PaO₂最高(P<0.01)。PS+无创通气组治愈率最高(P<0.05)。PS+无创通气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早期识别NRDS并及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联合无创呼吸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氧合状态、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未来应优化个体化通气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现状;技术改进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多见于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肺泡萎陷、气体交换障碍,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随着新生儿医学的发展,NRDS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和无创呼吸支持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病死率。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诊断延误、治疗时机选择不当、通气策略不合理等问题,影响患儿预后。因此,深入分析当前NRDS的诊疗现状,找出优化途径,对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某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6例NRDS患儿资料。86例患儿中男性48例,女性38例;胎龄29–36周,平均(31.9±2.3)周;出生体重1100–2400g,平均(1680±290)g。根据入院后治疗方式分为三组:常规氧疗组(30例,头罩氧疗或鼻导管吸氧)、肺表面活性物质+无创通气组(36例,气管内滴注PS后应用nCPAP)、侵袭性通气组(20例,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各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诊断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临床上,患儿出生后短时间内出现呼吸急促、呻吟、鼻翼扇动、三凹征等典型窘迫症状。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PaO₂<60mmHg)、高碳酸血症(PaCO₂>50mmHg)或酸碱失衡。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透明度降低、磨玻璃样改变及支气管空气征。诊断时需结合早产史、产前情况及排除其他呼吸障碍疾病,如新生儿肺炎、胎粪吸入综合征等。符合临床表现、血气异常及影像学特征,且排除其他疾病者,可确诊为NRDS。
1.2.2治疗
常规氧疗组(30例):采用头罩或鼻导管吸氧,流量2–5 L/min,FiO₂根据SpO₂动态调整,目标维持SpO₂在90%–95%。治疗期间监测呼吸窘迫症状和血气指标,必要时评估升级呼吸支持。
肺表面活性物质(PS)+无创通气组(36例):入院后即滴注PS(100–200 mg/kg),随后接nCPAP(初始压力5–6 cmH₂O)或HFNC(流速4–8 L/min),FiO₂调整维持SpO₂在90%–95%。动态观察血气和症状,若无创支持失败及时转入机械通气。
侵袭性通气组(20例):对无创支持失败或重症患儿行气管插管,采用SIMV模式,初始参数FiO₂40%–60%,PEEP4–6 cmH₂O,潮气量6–8 mL/kg,呼吸频率30–50次/分。治疗中密切监测血气变化及并发症,及时调整通气策略。
2结果
2.1氧合指标比较
PS+无创通气组治疗24小时后,PaO₂由入院时(53.7±7.9)mmHg上升至(82.5±9.8)mmHg,明显优于常规氧疗组(67.2±8.3)mmHg和侵袭性通气组(71.2±7.3)mmHg,P<0.01)。
2.2治愈率比较
常规氧疗组治愈率64.7%(20/30);PS+无创通气组治愈率85.4%(31/36);侵袭性通气组治愈率70.0%(14/20)。PS+无创通气组治愈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常规氧疗组气胸发生率10.0%,慢性肺病发生率16.7%;PS+无创通气组气胸发生率2.8%,慢性肺病发生率5.6%;侵袭性通气组气胸发生率20.0%,慢性肺病发生率25.0%。PS+无创通气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侵袭性通气组、常规氧疗组(P<0.05)。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早产儿常见的危重呼吸系统疾病,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对改善患儿生存率和远期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治疗策略的疗效,验证了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联合无创通气的优势,并明确了科学诊断的重要价值[1]。
NRDS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典型症状包括出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呻吟、鼻翼扇动及三凹征,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胸片显示肺透明度降低及空气支气管征。本研究严格按照标准纳入病例,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但在实际临床中,由于部分患儿症状轻微或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仍易导致诊断延误。加强高危筛查,结合肺超声等辅助工具,可进一步提高早期识别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PS+无创通气组患儿血氧改善明显,治愈率最高,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S补充可有效改善肺泡稳定性,而无创通气提供持续气道正压,有助于肺泡复张,减少肺损伤风险。相比之下,常规氧疗虽可缓解轻中度低氧血症,但疗效有限,侵袭性通气虽可迅速纠正低氧,但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气胸及慢性肺病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临床上应优先选择PS替代治疗联合无创通气策略,严格掌握有创通气指征。
尽管NRDS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当前仍存在治疗时机延迟、无创通气模式选择不规范、治疗个体化程度不足及远期随访薄弱等问题。部分患儿未能在最佳时间接受PS治疗,或呼吸支持参数调整随意,影响整体疗效[2]。此外,缺乏基于动态生理监测的精准治疗方案,也限制了进一步疗效提升。
未来NRDS诊治的技术改进方向包括:推广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递送技术(如LISA或MIST),减少气管插管率;优化无创通气模式,如应用nHFV,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风险;加强床旁监测手段,基于肺超声、血气动态监测,实时调整治疗策略,推动精准化管理;同时,应在高危早产儿中推行出生即干预策略,实现PS早期补充与无创支持;建立规范的远期随访体系,系统评估出院患儿的肺功能及神经发育,提升远期生活质量[3]。
综上所述,早期诊断、及时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及优化无创呼吸支持是提高NRDS患儿治愈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个体化、精准化管理模式,持续提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整体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1,36(9):669-673.
[2]李想.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22,37(2):123-126.
[3]陈雪.无创呼吸支持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23,41(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