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

陈荣

身份证号:6422261992****3614

一、引言

在科技飞速革新的当下,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方向,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多学科深度融合的结晶,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有机整合,为智能制造注入强大动力。其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不仅革新生产模式,更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探究其发展趋势对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具有重要意义。

二、智能化趋势

2.1 智能决策与自适应控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正逐步具备智能决策能力。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中,设备可借助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深度分析,从而依据生产状况自主调整运行参数,实现自适应控制。例如智能机床,能根据加工材料、刀具磨损等情况自动优化切削参数,确保加工精度与效率,大幅减少人工干预,提升生产灵活性与可靠性。

2.2 人机协作智能化

智能制造强调人机协作的高效性与安全性。机电一体化技术促使智能机器人与人的协作更趋智能化。机器人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感知人类意图,实现精准配合。如在汽车装配车间,协作机器人可与工人协同完成复杂装配任务,机器人负责高强度、高精度操作,工人专注于灵活判断与调整,极大提升装配质量与效率,同时保障人机协作过程中的安全。

三、模块化趋势

3.1 设计模块化

在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趋向模块化,这一趋势源于制造业对柔性生产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迫切追求。将复杂系统拆解为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不仅具备特定功能,更拥有标准化的接口和通信协议,使得不同模块之间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和协同工作。以自动化生产线为例,输送模块、加工模块、检测模块等可独立设计与制造,这种设计模式打破了传统整体化设计的局限 —— 当企业需要生产新产品时,无需重新设计整条生产线,只需根据产品特性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组合,或对部分模块进行升级改造即可。例如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当生产不同型号的智能手机时,企业可通过更换加工模块的夹具和程序、调整检测模块的参数,就能快速切换生产线,满足多样化的生产需求。这种模块化设计不仅显著缩短了产品研发与生产线搭建的周期,减少了重复设计和制造带来的资源浪费,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为后期的维护和升级提供了便利,因为单个模块出现问题时,只需针对性地维修或更换该模块,无需停止整条生产线的运行。

3.2 生产模块化

模块化生产模式是模块化设计在制造环节的延伸,它使企业能将生产过程细化为多个模块,不同模块可由专业厂商分别生产,充分发挥各厂商的技术优势和生产专长。各模块在生产线上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流程快速组装,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集中式生产的低效与僵化。以电子设备制造为例,主板、显示屏、外壳等模块由不同供应商生产,主板供应商专注于高精度电路焊接技术,显示屏厂商深耕显示面板的画质和耐用性,外壳制造商则在材料选择和外观工艺上不断创新,最后这些模块在总装厂快速集成。这种分工模式不仅优化了产业分工,让每个环节的生产都更加专业化,还能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各模块的质量,因为总装厂可以根据供应商的产品性能和价格选择更优的合作伙伴。同时,模块化生产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当某个模块的需求增加时,只需相应增加该模块供应商的产能,而无需调整整个生产体系,这在市场需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尤为重要,有效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和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

四、网络化趋势

4.1 工业物联网集成

机电一体化设备通过工业物联网实现互联互通,构建起一个覆盖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网络,这是智能制造实现高效协同的核心基础。在智能工厂中,各类设备、传感器、控制器等借助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网络技术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交互系统,实时传输生产数据。传感器负责采集设备的温度、压力、转速等运行参数,以及原材料的质量、在制品的位置等信息,这些数据通过网络实时发送到控制中心和云端平台。管理者通过终端设备可以随时查看这些数据,远程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及时获取生产信息,进而进行精准决策。例如在汽车生产车间,焊接机器人的运行参数、涂装设备的涂料流量、装配线上的物料库存等数据都能实时上传,当系统发现某个焊接机器人的电流异常时,会立即将信息反馈给管理者,管理者可以及时安排检修,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生产中断;同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还能优化生产计划,比如根据物料的实时库存情况调整采购计划,根据设备的利用率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外,工业物联网的集成还能实现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例如加工设备和输送设备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信息,当加工设备完成一道工序后,会自动通知输送设备将工件运送到下一个工位,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减少了停机时间,让生产过程更加流畅高效。

4.2 远程监控与运维

网络化让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远程监控与运维成为现实,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智能制造的持续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网络对异地设备进行监测、调试与维修,借助安装在设备上的高清摄像头、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画面和各项性能参数,如同亲临现场一般了解设备的状况。当设备出现故障时,系统会自动触发报警,并将故障数据上传至远程运维平台,技术人员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结合设备的历史运行记录和故障案例库,快速诊断问题所在。例如在风力发电场,分布在偏远地区的风机设备一旦出现异常,远程运维中心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调取风机的运行数据,判断是叶片角度偏差还是发电机轴承磨损,然后指导现场人员携带相应的工具和备件进行维修,对于一些软件层面的故障,甚至可以直接远程操作修复,如调整控制程序参数、更新固件等。这种远程监控与运维模式极大提高了设备维护的及时性与效率,避免了技术人员长途奔波带来的时间延误,尤其适用于分布广泛的大型企业与复杂设备系统,如石油化工的管道设备、电力系统的变电站等,不仅降低了维护成本,减少了因设备停机造成的生产损失,还能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长期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实现预防性维护,进一步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五、结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呈现出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等显著发展趋势。智能化赋予设备智能决策与自适应能力,优化人机协作;模块化提升设计与生产的灵活性、高效性;网络化实现设备互联互通与远程运维。这些趋势相互融合、协同推进,将持续推动智能制造向更高水平发展,助力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罗倩,汤多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运用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5,(12):33-35.

[2] 王玉菊.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智能化控制技术[J]. 智慧中国,2025,(06):100-101.

[3]邢书彬,李栋绪,赵明日,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创新,2025,(1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