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曾岩松
身份证:420302199102191230
第一章: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对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传统混凝土在强度、耐久性等方面已难以满足现代建筑需求,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截至 2025 年,我国建筑行业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年需求量已突破 10 亿立方米,这一趋势对混凝土材料的研发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章:矿物掺合料的研究现状与分类
2.1 矿物掺合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矿物掺合料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外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际上,欧美发达国家早在 20 世纪中叶就开始系统研究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和欧洲标准(EN)均制定了相关技术规范,为矿物掺合料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标准化依据。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国外学者更加注重矿物掺合料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的作用,通过优化掺合料配比实现混凝土性能与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
在国内,矿物掺合料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副产物的大规模产生,我国学者开始探索这些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价值。刘勇等人在研究中指出,“矿物掺合料不仅能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还能显著提升其后期强度”。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高性能混凝土需求激增,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也进入新阶段。刘智超团队通过工程实践验证了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在防洪工程中的适用性,为相关技术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应用领域看,矿物掺合料已从传统的房屋建筑扩展到桥梁、隧道、水利等重大工程。吴建芳的研究证实,掺有矿渣粉的海工水泥在海洋环境中表现出优异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这为跨海大桥等特殊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同时,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矿物掺合料的资源化利用价值进一步凸显,相关研究也逐步向低碳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当前研究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不同产地矿物掺合料的性能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品质评价标准;复合掺合料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特别是微观层面的反应机制需要更深入探索;此外,极端气候条件下掺合料的长期性能数据仍显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矿物掺合料的应用水平,推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创新发展。
2.2 矿物掺合料的分类及其特性
矿物掺合料根据其来源和活性特征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粉煤灰、矿渣粉和硅灰。这些材料在混凝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特性差异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最终性能。从来源看,粉煤灰主要来自燃煤电厂的烟气收集系统,属于火山灰质材料;矿渣粉则是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具有潜在水硬性;硅灰多为硅铁合金生产的副产物,其颗粒极细,活性较高。
这些矿物掺合料的化学组成存在明显差异。粉煤灰主要成分为 SiO2 和Al2O3 ,含有少量 Fe2O3 ;矿渣粉以 CaO、 SiO2 和 Al2O3 为主,其钙硅比显著高于粉煤灰;硅灰则几乎全部由无定形 SiO2 组成。这种成分差异导致它们在水泥水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不同:粉煤灰主要通过火山灰反应消耗氢氧化钙生成 C-S-H 凝胶;矿渣粉既能发生火山灰反应,又能直接参与水化;硅灰则因其高活性,能够快速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显著加速早期强度发展。
随着技术进步,一些新型矿物掺合料也逐渐得到应用。例如,偏高岭土通过高岭土煅烧制得,具有较高的火山灰活性;稻壳灰作为农业废弃物,经过适当处理后也可用作矿物掺合料。这些材料不仅拓展了矿物掺合料的来源,也为混凝土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新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掺合料,均需通过系统试验确定最佳掺量,避免因过量掺入导致
混凝土性能下降。
第三章:矿物掺合料对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矿物掺合料对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水化反应进程和微观结构优化两个方面。粉煤灰、矿渣粉等常用掺合料通过火山灰效应和微集料效应,能够显著提升混凝土的密实度,进而增强其抗压性能。研究表明,粉煤灰颗粒的球形形态有助于改善拌合物的工作性,使混凝土内部孔隙分布更均匀;而矿渣粉的高活性特性则能促进水化产物的生成,在硬化后期形成更致密的微观结构。
不同种类矿物掺合料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粉煤灰掺入后通常表现为早期强度发展较慢,但随着龄期增长,其火山灰反应持续进行,28 天后的强度增长率可超过基准混凝土。这主要是由于粉煤灰中的活性组分逐渐与水泥水化产物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额外的 C-S-H 凝胶填充毛细孔隙。
从工程应用角度看,矿物掺合料的使用需结合具体强度要求进行针对性设计。对于早期强度要求高的预制构件,可适当增加矿渣粉比例;而对长期强度更为重视的地下工程,则可提高粉煤灰掺量。值得注意的是,掺合料的品质稳定性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的离散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烧失量、含水量等关键指标。通过系统优化掺合料类型、掺量和配合比参数,能够实现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施工性能的协调提升。
3.2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矿物掺合料对高性能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微观结构改善和界面过渡区强化两个方面。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通过优化水泥基体的内部结构,能够显著提升混凝土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与抗压强度不同,抗折强度更易受材料内部缺陷的影响,而矿物掺合料恰好能通过填充孔隙和改善界面结合来减少这些薄弱环节。
粉煤灰对抗折强度的改善具有明显的龄期依赖性。早期阶段(7 天内),由于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尚未充分进行,其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贡献相对有限;但随着龄期延长,粉煤灰颗粒表面逐渐生成的水化产物与水泥基体形成更紧密的结合,使 28 天后的抗折强度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改善主要源于粉煤灰球形颗粒在受力时能够有效分散应力,减少微裂缝的集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粉煤灰掺量超过 25% 时,早期抗折强度可能明显降低,需通过配合比优化来平衡不同龄期的性能需求。
从施工应用角度看,矿物掺合料的选择需结合抗折强度设计指标进行针对性优化。对于薄壁结构、预应力构件等对抗折性能要求较高的混凝土,建议采用矿渣粉为主、粉煤灰为辅的复合掺合料方案,并适当控制水胶比。同时应注意,掺合料的细度均匀性直接影响混凝土抗折强度的离散性,因此必须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通过系统调整掺合料种类、掺量和配合比参数,能够实现混凝土抗折性能与工作性的协调提升,满足不同工程场景的特殊需求。
第四章:结论
通过对高性能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系统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矿物掺合料的合理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其中,粉煤灰在改善工作性的同时,对后期强度发展具有持续促进作用;矿渣粉则表现出优异的早期强度贡献特性,尤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效果更为明显。复合掺加不同种类矿物掺合料时,能够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使混凝土在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方面均获得更优的综合表现。
参考文献
[1]刘勇,彭程,康琰,等.超早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制备[J].《工程技术研究》,2020.
[2]刘智超,许树芳,刘晓佳,等.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在大清河下游西河右堤(西河闸段)防洪堤防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2014: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