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间美术在群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李亚利

重庆市璧山区文化馆 重庆璧山 40276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以及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承载着丰厚的历史记忆和地方特色,也在广大农民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以及审美教化作用。该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分析民间艺术在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及意义,并挖掘其形态、题材、传播方式的路径,以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强化农民群众乡土认同感,推动乡村振兴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民间美术;群众文化;传承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正全面实施,在此基础上,乡村不只承载着农耕之场所,亦是文化复兴之地。新时代环境下,文化的地位和担当被置于更高的位置,它也是乡村振兴五大领域之一。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历经经久的社会活动历练并得以流传于世,包括剪纸、年画、刺绣、雕刻等艺术表达形态,除拥有极高的艺术性、审美性之外,也是人们情感生活经历的体现。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让这些民俗艺术得以有步骤地保护并得到创新性发展,如何融入现代农民生活文化中去,是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乡村振兴背景

乡村振兴,最初是由中共十九大党代会报告提出,并经由各文件进一步得到深化,是当下我国全方位、大步推动农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举措[1]。复兴方案重点有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方面内容,旨在综合全面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及持续进步。其中尤其突出的是“乡村振兴”战略,它不仅重物质层面的改善问题,更注重精神文明和文化认同的提升与重建。

2 民间美术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民间艺术是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最直观和最亲切的一类艺术表达形式,多数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如贴于春节时节门头上的年画,悬挂在节假期间的手工剪纸,结婚时用到的刺绣等作品,其共同特点有明显的视觉美感和强烈的抒情效果。举行民间剪纸大赛、民间绘画教学班、民间手工艺品展等除了可以调动乡村文化发展的积极性以外,还可以提升广大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性,改善广大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状况。

2.2 促进文化传承教育

在社区艺术的营造中,民间艺术可以作为本土知识教育的素材。利用学校内的美学教育课程、乡村儿童的少年宫活动以及传统非遗工艺走进学校的教育机制,可使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践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工艺操作技术,从而加强对地方文化认知和历史责任感、认同感。此种“以艺术的方式传达知识”的过程既能将地方文化有效向新一代传授,同时对于农耕社区的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传递起到助推作用,亦可激励青少年投身于文化创造力的开发中。

2.3 助力乡村发展

随着农业乡村的繁荣发展,民众开始愈发关注民间艺术的经济功能,各地分别尝试“非物质遗产+创意设计”,“民间工艺+旅游”,“手工艺+电子商务”等的相互结合方式,开发出能有竞争力的且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新服务,实现本地居民就业和增收。例如一些村落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艺术园区或建立民族艺术工坊,这些既是村落社区文化聚集场所,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实现了文化到经济效益的有力转换[2]。

3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民间美术在群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3.1 加强教育融合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延续和传播文化。将民间美术纳入乡村教育体系中,从少儿启蒙就进行文化养育的熏染,可提高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各地区农村中小学可开设“地域传统艺术”课程,并请当地民间艺术家亲自进行讲解和实践操作,教授孩子剪纸、年画、草编等技艺,引起孩子的兴趣爱好,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而社区的文化馆、女工之家、农业夜校等也是扩大公众参与的好地方。可设立如“村落美术教室”“家庭艺术创想工程”“乡村文化艺术节”等公众化的节日,可以增加民众的参与热情和意愿,使民间美术不单只是“专家的工作”而更成为“大众的活动”。最后,还应把手工艺技术纳入职业教育和创业培训项目中,让农村青年经系统培训后成为新“民艺创业家”,一方面保证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另一方面满足民众的个人成长需求。

3.2 深化与文旅融合

在农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乡村走向“文化+旅游”的发展之路,并使民俗文化由静态观赏、动态融合转化为旅游资产,通过打造有特色的“手艺村”、“非遗体验区”、“文化街区”的文旅空间形式,为游客提供观赏、体验、购买的使用目的。例如旅游者除欣赏剪纸、陶艺之外,还可以参与到剪纸、陶艺中,通过参与性的制造体验,增强旅游的文化附加效果。另外,也可以借助政府机构的力量,打造“文化民宿”或“驻地艺术家”,让艺术家与文旅融为一体,实现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经济的转化。此外,也可以打造“文化+旅游”的功能一体化的平台,促进民间美术文化的进一步传承[3]。

3.3 借助数字技术手段

传统艺术要在数字化时代延续并获得更多关注,必须积极投入到当代信息化系统中。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力量,民间美术可以摆脱空间区隔,借此来扩大影响力和开拓新的商业市场。实施中,可以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或微博、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展现匠人的制作流程以及制作作品的故事,增强与受众联系并增加受众的喜爱度[4]。同时,淘宝、拼多多等电子商务网站给民间美术开辟了直接接触受众的通道,使民间传统手工艺商品转化为切实可见的真金白银。此外,各地区可推出“数字遗产”计划,对一些代表性绘事进行图稿、文字整理及虚拟再现,建立在线美术馆、云课等互联网化信息服务平台,以便永久保存民间美术资料。同时,可以使用AR/VR互动、元宇宙展陈等方式,让传统文化与未来的科学技术融合,赋予民间美术新的呈现手法。

3.4 推动文化创新表达

为了使民间美术在新时代保持活力,要在保持原有理念的前提下寻得新的出路,在掌握和认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内涵、技能,并对其进行现代化创新,从艺术家、设计人员、民间工艺人员等角度去统一协调,将现代美学、生活需求与传统结合,推出设计新颖、实用的艺术产品,例如剪纸形式的手机壳、年画形式的装饰产品、陶瓷形式的餐饮用具等,以此使民间美术更深地嵌入大众日常生活中[5]。同时要从主体选取上有所转变,摒弃古板的“神话传说”“农业生产”等题材,加入更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建设、农民群体形象等与当下有关的新现象,在这方面有更多话题产出,从而体现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紧密联系。第三是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创新挑战赛”“农村手工街”“新民艺展”等比赛活动,给民间艺术更多的、不一样的发展空间与展示的机会,促进不同艺术形态之间的融合沟通,表现技法的丰富化,使其变成能够真正被称为“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结束语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中,民间美术被视为中国传统的美好文化艺术中的一项重要构成元素,是打造当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振文化自信力、推动农村全社会发展方面的一大重要资源。通过开展深层次的文化融合、扩大文化宣传、促动经济融合及注入创新源泉,民间美术可焕发新的文化艺术价值,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娟.民间民俗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趋势研究[J].东方娱乐周刊,2025(3):122-124.

[2]王明华.民间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和发展探析[J].参花,2025(8):126-128.

[3]陶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J].文苑,2024(15):22-24.

[4]殷生伟.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传承与发展策略[J].家长,2023(31):145-147.

[5]岳阳.民间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和发展探析[J].参花,2024(4):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