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量感”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作者

蔺建萍

阿克苏市第五中学 新疆阿克苏 843000

一、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数学概念,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量感的培养存在重视不足、方法单一等问题,亟需深入研究有效的培养策略与实践路径。

二、小学生“量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能的训练,对量感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涉及“量”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往往只是简单讲解概念和计算公式,忽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去感受和体验“量”,导致学生对量的概念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直观的量感。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量感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多采用口头讲解和板书演示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索和实践体验的机会。例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教师仅通过图片展示 1 厘米、1 米的长度,学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判断物体的长度,量感难以有效形成。

(三)实践活动缺乏

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少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量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学生无法将所学的量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有效联系,影响量感的发展。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量感”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强化量感体验

1.创设情境,感知“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量”。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时,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展示不同重量的商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商品的包装标识、掂一掂商品的重量,初步感知“克”和“千克”的实际大小。

2.动手操作,建立量感

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建立量感。以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边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不同的图形,通过数小正方形的个数来计算图形的面积,在操作过程中感受 1平方厘米的大小;还可以让学生用 1 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片去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直观体验 1 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二)开展实践活动,深化量感认知

1.生活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测量身边的事物,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布置实践作业,如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记录一天的活动时间,测量家中家具的长度、宽度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深化对量的认知,培养量感。

2.数学实践活动

组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举办“测量大赛”,让学生分组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花坛的面积等;开展“时间管理小达人”活动,让学生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记录每天各项活动的时间,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对量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促进量感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关注学生量感的发展。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学生对量的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量感培养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量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及时、全面的评价反馈,激励学生不断提升量感。

四、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某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围绕“认识长度单位”主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操作等多元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直观感知长度概念,逐步建立起精准的长度量感。

(二)实践过程

1.情境导入:通过播放《书桌测量的烦恼》主题微视频,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视频中,小学生手持不同物品尝试测量书桌长度却得出多种结果,在测量单位不统一的矛盾冲突中,自然引发学生对“如何准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深度思考,有效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学习的探究欲望。

2.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长短各异的标准化测量小棒、不同规格的直尺等学具,开展分层实践活动。先引导学生用小棒对课本、铅笔等常见文具进行非标准单位测量,直观感知物体长度差异;再指导学生掌握“0 刻度对齐、尺边紧贴”等测量规范,通过对比测量结果,认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与换算关系。

3.实践活动:开展“校园长度探秘行动”主题实践,组织学生以 4-5 人为单位成立测量小组。各小组自主规划测量方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旗杆高度、跑道周长、花坛直径等校园设施,借助步测、绳测、工具测量等多元方法,在团队协作中完成数据采集与记录。

4.评价反馈:活动后组织“测量成果分享会”,采用“三维评价体系”。教师从科学性、规范性角度进行专业点评,学生通过互评表从合作能力、方法创新等维度进行同伴评价,同时借助自我评价清单反思测量过程中的得失,实现知识内化与测量经验的系统性建构。

(三)实践效果

教学实践数据显示,经过系统训练后, 92.3% 的学生能准确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较实验前提升 41.7% 。学生不仅能快速判断课桌高度、书本长度等常见物体尺寸,还能在小组合作测量校园设施的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课堂观察表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探究的频次增长 65% ,小组合作任务完成效率显著提升,体现出量感培养对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量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重视量感培养,不断探索和创新培养策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洗丽斯.深度教学理念下小学生"量感"培养策略实践研究[J].2025.

[2]陈垚清.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的探究[J].教师, 2022(35):57-59.

[3]闫雨钰.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