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以 “看见、肯定、尊重” 为核心的班级管理策略探究

作者

梁娜

榆林高新第四小学 719000

一、引言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人格塑造与社会化进程。传统班级管理中,部分班主任过于强调纪律约束与集体统一,以 “管理者” 身份主导班级事务,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情感需求、个性特点与发展诉求,导致学生在班级中 “存在感” 薄弱、自我价值感缺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学生的长远发展。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以生为本” 成为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只有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个体才能更好地追求自我实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而尊重、理解与接纳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践行 “学生被看见、被肯定、被尊重”,既是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班级管理中 “学生被看见、被肯定、被尊重” 的缺失现状

尽管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已被广泛认可,但在实际班级管理中,“学生被看见、被肯定、被尊重” 仍存在诸多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看见” 的片面化:忽视个体差异,聚焦 “少数群体”

在班级管理中,部分班主任对学生的 “看见” 往往局限于 “成绩优异者” 或 “问题制造者”,而对大多数处于 “中间地带” 的学生关注不足。这种片面化的 “看见”,导致许多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潜在需求被忽视。例如,有些学生虽然成绩平平,但在艺术、体育、劳动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却因未被班主任 “看见”,其特长难以得到发挥;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在班级中常常处于 “隐形” 状态,其情感需求与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时关注,长期下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肯定” 的单一化:侧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成长

当前班级管理中的 “肯定” 多以成绩为核心,评价方式单一且功利化。班主任往往在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获得竞赛奖项时给予肯定,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以及在品德、习惯、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成长关注不足。这种 “结果导向” 的肯定方式,容易让学生形成 “只有成功才有价值” 的错误认知,一旦遭遇挫折,便会否定自身价值。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在考试中未能取得理想成绩,但相比之前已有明显进步,却未得到班主任的肯定与鼓励,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受挫;有些学生主动帮助同学、参与班级劳动,却因未被纳入评价体系,其良好行为难以得到强化。

(三)“尊重” 的形式化:强调权威主导,忽视主体地位

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仍存在 “权威主导” 的倾向,将 “尊重学生”停留在表面形式,未能真正落实到班级事务的决策与管理中。例如,在班级规章制度制定、班干部选拔、活动组织等事务中,班主任往往直接决定,缺乏与学生的平等沟通;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有时会忽视学生的解释与感受,采用批评、指责等方式,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表达,未能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性差异。这种形式化的 “尊重”,让学生难以感受到被重视,导致其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三、“学生被看见、被肯定、被尊重” 的班级管理实践策略

基于上述现状,结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从 “看见”“肯定”“尊重” 三个维度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一)多维观察,全面 “看见” 学生个体差异

“看见” 是班级管理的前提,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为后续的肯定与尊重奠定基础。班主任应建立多维观察体系,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1.建立 “学生成长档案”,动态跟踪学生发展:为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成长档案,内容不仅包括成绩记录,还涵盖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特长优势、心理状态等信息。班主任通过日常观察、与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学科教师反馈等方式,定期更新档案内容,动态跟踪学生的成长变化。例如,发现学生在绘画方面有兴趣,可在档案中记录,并为其提供展示机会;了解到学生家庭存在特殊情况,可给予针对性的关心与帮

助。

2.创设多元展示平台,发掘学生潜在优势:打破 “成绩至上” 的单一评价视角,创设多样化的展示平台,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展现自我。例如,举办 “班级才艺大赛”,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舞台;开展 “劳动小能手”“合作之星” 评选,关注学生在劳动、合作方面的表现;设立 “班级读书角”“学习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与学习方法。通过这些平台,让每一位学生的优势都能被 “看见”,增强其在班级中的存在感。

(二)多元评价,积极 “肯定” 学生成长过程

“肯定” 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关键,班主任应转变评价观念,构建多元、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1.实施 “成长型评价”,关注过程与进步:摒弃 “唯分数论”,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进步。例如,在学习评价中,不仅关注考试成绩,还记录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作业完成的认真度、难题攻克的努力程度;在品德评价中,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帮助他人、是否遵守班级纪律、是否参与公益活动。对于进步明显的学生,及时给予口头表扬、书面肯定或物质奖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

2.鼓励 “自我肯定” 与 “同伴肯定”,构建多元肯定体系:除了班主任的肯定,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肯定与同伴肯定。例如,每周开展 “成长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本周的进步与收获,进行自我肯定;组织 “同伴互评” 活动,让学生互相发现对方的优点与长处,给予肯定与鼓励。通过自我肯定与同伴肯定,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的价值,增强自我认同感。

(三)平等对话,真正 “尊重” 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 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主任应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见与需求,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1.尊重学生人格,采用 “赏识教育” 与 “包容教育”: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歧视、不体罚、不辱骂学生。面对学生的错误与不足,采用 “赏识教育” 与 “包容教育”,既要指出问题,也要肯定其优点,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例如,学生迟到时,不直接批评,而是先了解原因,再耐心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不嘲笑,而是鼓励其继续思考,肯定其勇气。

2.尊重学生意见,实行 “民主管理”:在班级事务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实行民主管理。例如,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组织学生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权,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修改制度;在班干部选拔中,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投票选出自己信任的班干部;在组织班级活动时,征求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让活动更符合学生的期待。通过民主管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增强其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3.尊重学生差异,实施 “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给予更多的耐心与帮助;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鼓励其参与班级活动;对于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帮助其发展特长。通过个性化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发展,感受到被尊重。

四、结语

“学生被看见、被肯定、被尊重” 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班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应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以 “看见” 为前提,全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 “肯定” 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以 “尊重” 为核心,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感受到被看见、被肯定、被尊重,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信心、责任感、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未来,班级管理还需进一步探索 “看见、肯定、尊重” 的长效机制,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特点,不断创新管理策略,让班级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