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壤改良措施在洱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
李美瑞
洱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云南洱源 671200
摘要:土壤退化、地力下降均会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与减产,亟需采取土壤改良措施。本文根据洱源县耕地土壤特性及质量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土壤改良措施,通过多种土壤改良措施优化农田土壤,致力于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条件,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研究成果为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土壤改良;高标准农田;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
引言:
洱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发源地,全县总面积2614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58.16万亩。目前我县建成高标准农田45.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承接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延续。洱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等方面,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提供重要支撑。
1.洱源县耕地质量现状
1.1耕地土壤类型
洱源县耕地土壤类型共分为6个土类,10个亚类,20个土属,37个土种。主要含盖棕壤、红壤、紫色土、潮土、沼泽土和水稻土等。
1.2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洱源县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面积为36798.10公顷(55.20万亩),其中,高等级耕地占洱源县评价耕地总面积的30.22%,中等级耕地占洱源县评价耕地总面积的49.72%,低等级耕地占洱源县评价耕地总面积的20.06%,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78。
1.3耕地土壤主要质量性状
洱源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59.67g/kg,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27.42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198.84mg/kg,pH平均值为6.54。
2 洱源县耕地土壤现状分析
2.1从洱源耕地土壤主要质量性状上看,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是由于长期高强度掠夺式粗放耕作,对耕地土壤重用轻养的现象比较突出,加之受气候变化、田间水肥管理方式不科学等因素影响,我县部分农田出现较严重的土壤板结退化、耕地质量大幅下降等问题,导致农作物抗病虫等灾害能力降低,制约农业生产。土壤有效磷含量也是影响洱源县耕地质量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结合洱海保护治理工程,保护好洱源县宝贵的耕地资源,管护好精品优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壤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2.2洱源县耕地的主要障碍因素为酸化型、渍潜型、瘠薄型和障碍层次型。瘠薄型仅分布在西山乡;酸化型主要分布在炼铁乡;障碍层次型仅分布在西山乡和茈碧湖镇;渍潜型主要分布在凤羽镇和炼铁乡。
3 洱源耕地土壤改良措施的应用要点
3.1田块整治措施
针对农田土壤板结、耕作层浅、机械化水平较低等特点,在洱源县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分别在牛街乡、三营镇、凤羽镇三个乡镇实施了小田并大田工程,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平整土地,减小田面高差和坡降,适应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按200~400kg/亩标准进行土壤培肥,亩均增施商品有机肥240kg/亩,按平均每吨有机肥氮(N):12 kg;磷(P₂O₅):8 kg;钾(K₂O):6 kg的含量计算,相当于减少了洱海流域每亩施肥量(复合肥)24 kg。目前完成田块整治1100亩,预计年底完成田块整治3800亩,届时将减少洱海流域化肥施用量91.2吨。田块整治后,既确定了田块的长度、宽度和方向,又增加了有效土层厚度和耕层厚度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农田持续高效利用。
3.2 土壤培肥措施
通过秸秆还田(直接粉碎还田或堆肥后施用, 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改善土壤板结现象)、施有机肥(每亩增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 kg或商品有机肥200-400 kg)、种植绿肥(种植紫花苜宿、绿苕等绿肥作物翻压后转化为有机肥料)、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检测数据精准配比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技术手段,保持土壤疏松或提高耕地地力。
3.3土壤结构优化措施
一是通过深耕与深松,打破犁底层(深度通常为 30-50厘米),增强土壤通透性和蓄水能力。二是客土填充与表土剥离,针对过沙、过黏或盐碱化土壤,通过掺黏、掺沙或置换客土调整质地,消除障碍土层对作物根系生长和水气运行的限制,全面改善农田生产条件。
3.4化学与生物改良
3.4.1 植物改良
植物改良的原理在于通过提取、稳定和挥发的方式改良土壤,依靠植物对污染物的生理响应机制治理土壤污染。例如,植物纯化技术,土壤中的重金属化合物被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溶解,使其处于可吸收态,同时重金属粒子还将被植物细胞壁的多糖物质以离子交换和络合的方式高效吸收。超积累植物因其具有生物量大、生长迅速等特点而在土壤改良中取得广泛应用,此类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富集至地上部分,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有效改良土壤。
3.4.2 微生物改良
微生物改良针对土壤定向接种功能菌株,利用土壤生物生态学原理进行土壤改良,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土壤中有机质将由于芽孢杆菌属分泌的胞外酶而被快速分解,例如淀粉酶、蛋白酶均具有促分解的作用。对于酸性土壤的微生物改良,应用效果较好的有嗜酸性氧化铁硫杆菌,通过适量硫酸将土壤pH值调节至合适范围,防止土壤偏酸性。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有效活菌数不低于2亿/g,其用量为每公顷施用200kg,按照该方法进行微生物改良后,土壤磷酸酶活性提升 45%,脲酶活性提升52%,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微生物改良前显著提升。
3.4.3 动物改良
通过动物的生命活动改良土壤,例如蚯蚓常被用于土壤改良,其中赤子爱胜蚓应用广泛,此类蚯蚓每日摄食量达到自身体重的1~2倍,按照每平方米200~300条的密度投放蚯蚓,由其在土壤中掘穴、吞食和排泄,通过大量蚯蚓的生命活动将土壤通气性提高32%,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与化学性质,促使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升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
3.4.4 化学改良
化学改良时主要施加氮肥用于提升土壤胶体活性,解决该类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弱的问题。若在砂质土农田施加尿素,折纯氮的施加量以每亩12~15kg为宜,合理选择肥料并控制施肥量,提升土壤胶体对水分的吸附能力,改善土壤墒情,一般可通过以上化学改良措施将土壤田间持水量提高至10%~15%。根据土壤类型采取化学改良措施,
4结语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再生的最宝贵资源,我们要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重用地轻养地、长期高强度掠夺式粗放耕作的现象,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整理等措施保护好每一寸耕地,杜绝由于后期管护不到位,导致整理好的耕地质量下降, 高标准就会转化为低标准,甚至出现抛荒现象。未来,随着技术研究的持续深入,土壤改良技术的智能化、生态化特征愈发突出,届时将通过此类技术取得更显著的土壤改良效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问题也将的到有效改变。
参考文献
[1]韦美高.柳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土壤改良与肥力提升措施[J].南方农业,2025,19(06):145-147.
[2]陈立红.土壤改良剂在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北农机,2024,(22):109-111.
[3]易香.浅析土壤改良措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及效果[J].黑龙江粮食,2024,(0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