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教学法在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中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丁佳
中共益阳市委党校 湖南省 413000
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提升需依托有效教学教育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借典型事例解析引导党员干部深化认知、触动思想,在党性教育中具独特优势。当前,案例式教学法在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升中已应用,存在案例贴合度不足、教学过程僵化、效果评估滞后等问题,制约实际成效。本文结合实践现状与问题,探索案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创新、评估机制完善的具体路径,为增强党性教育实效性提供可操作实践方案,推动党员干部将党性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1]。
一、案例式教学法在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升中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案例式教学法在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升中已逐步推广,不少培训将红色案例、违纪典型纳入课程。实际应用中,存在案例与党性核心要素贴合不深的问题,有的案例仅罗列事件,未深挖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等内涵,难以触动思想。教学中,理论与案例融合生硬,常出现“案例讲完即结束”的情况,缺乏对案例背后党性要求的解析,导致干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效果评估多停留在课堂反馈,未跟踪实践转化,难以衡量对党性行为的实际影响,案例更新滞后,对新问题回应不足,削弱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案例式教学法在提升培养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中的重要价值
案例式教学法以政治忠诚、服务人民、廉洁自律等党性核心维度为主线,有机整合革命先辈坚守信仰的感人事迹、当代典型人物践行宗旨的生动实践,并与违纪违法案例进行对比剖析,帮助党员干部在真实情境中深化对党性原则的理解与认同。在教学设计上,采用“案例导入—问题研讨—实践推演”的递进模式,通过组织学员模拟群众接待、矛盾调处等实际工作场景,引导其在角色体验中强化服务意识,在推演实操中内化党性要求。实践表明,系统化的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和履职能力,使其在面对工作和重大任务时展现出更加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更为果敢的担当行为。
三、优化案例式教学法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路径
(一)案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1.建立动态筛选与案例矩阵构建机制
需建立动态筛选机制,围绕党性修养核心要素进一步细化分类标准。例如,可从红色资源中精选“半条棉被”的故事,深入挖掘红军战士与群众分被御寒细节中所蕴含的深厚为民情怀;以“军需处长”在严寒中严守纪律、舍己为公的事迹,生动展现其背后坚定的信仰力量。同时,也应纳入近年来查处的违反政治纪律、群众纪律等典型案例,共同构建起“正面引导 + 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案例矩阵。
2.实施案例分层分类的标签化管理
建议按照“政治忠诚、服务人民、廉洁自律”等核心维度建立案例标签体系,实现分类精准、检索便捷的资源管理模式。在案例选用上,应紧密结合不同层级干部的实际需求:针对新入职干部,侧重选取革命先辈坚守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的典型事例,帮助其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对于中层干部,则应增加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中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先进案例,着力提升其履职尽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层分类的案例匹配机制,切实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完善案例动态更新与深度剖析机制
建议定期开展案例更新与优化工作,紧密结合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充实案例库内容。重点补充一批反映时代特征、具有代表性的鲜活案例,例如脱贫攻坚中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以及疫情防控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担使命的先进典型。同时邀请纪委监委、党校等领域的专家对案例内容进行严格政治把关和深度专业剖析,从正面案例中系统提炼可学习、可借鉴的党性修养方法,从反面案例中深入总结具有普遍警示意义的深刻教训,切实增强案例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过程的改进与创新
1.创新沉浸式案例呈现形式
构建“沉浸式解析+互动式反思”的闭环模式。案例呈现环节,采用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代入感,让学员模拟“焦裕禄面对兰考三害时的决策过程”,通过还原历史场景理解党性修养在实践中的体现。设置“案例研讨—观点碰撞—导师点评”的互动环节,提出“假如你是案例中的主人公,会如何践行党性原则”等问题,引导学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思考。
2.引入案例对比分析方法
将革命时期的党性表现与新时代的要求相对照,如对比“张思德为人民服务”与当代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举措,帮助学员把握党性修养的时代内涵。在教学中穿插“微实践”环节,让学员运用案例中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群众矛盾、工作作风等问题;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邀请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担任实践导师,现场指导学员如何将党性要求融入具体工作。见图 1
图 1:案例教学法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教学实施闭环流程

(三)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完善
1.构建多维度全周期评估体系
构建多维度、全周期的跟踪体系。可在课程结束后,通过结构化访谈方式了解学员对案例中党性要求的理解程度,采用“党性行为量表”评估学员在政治立场、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认知变化。建立为期 3-6 个月的跟踪反馈机制,与学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联动,收集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党性修养的具体表现,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解决群众诉求的效率等,将评估结果与干部考核、评优评先挂钩[2]。
2.健全动态反馈与优化机制
设立“案例教学反馈直通车”,鼓励学员随时反馈案例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定期召开由党校教师、组织部门干部、基层党员代表组成的评估会,分析教学效果与存在不足,调整案例选择和教学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学员案例应用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形成“教学—实践—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确保案例教学法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升的长效作用。
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升中的运用,关键在于立足党性核心要素,以精准化案例资源为基础,以互动式教学过程为纽带,以常态化评估反馈为保障,形成“资源—教学—评估”的完整闭环。通过优化策略的落地实施,既能解决当前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贴合度不够、转化力不强等问题,又能推动党员干部在具体案例中体悟党性内涵、在实践推演中强化行动自觉,实现政治忠诚、服务人民、廉洁自律等素养的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顾文兵.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思考[J]. 新西部,2020,(12):145-146+121.
[2]王天柱.锤炼党性修养强化使命担当[J].共产党员(河北),2025,(16):47.
[3]黄河瑶. 新时代党员干部提升政治能力的路径研究[J]. 企业文明,2025,(0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