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砚山实践与经验启示

作者

陆正林

中共砚山县委党校 云南文山州 663100

摘要:砚山县通过探索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路径,强化政治引领与制度规范、分类施策与精准推进、考核激励与责任落实、技术赋能与群众参与、问题导向与持续改进,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模式。全县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坚持以政治功能为核心,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创新,通过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实现组织力与治理效能的双重提升,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范本。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砚山实践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关键举措。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仍面临许多挑战,部分党组织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制度执行不严,党员教育管理松散,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充分彰显;部分地区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结合不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群众认同感不足等。砚山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实际,探索创新路径,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聚焦组织体系优化、制度流程规范、考核激励细化等关键环节,将党建标准与区域治理、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标准化夯实基础、规范化提升效能,助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

一、砚山县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探索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这一要求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砚山县通过健全党组织设置体系、强化党员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规范党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强化资源支持等多维度举措,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强组织建设,筑牢战斗堡垒。深入开展“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全县1409个基层党支部全面完成达标创建任务。扎实开展党支部“扩先提中治软”行动,对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分类定级,排查确定11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照“四个一”整顿措施开展整顿提升,并向非贫困村选派1名驻村第一书记驻点整顿。做好任期届满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提醒工作,2024年督促206个应换届基层党组织按时完成换届工作。

(二)抓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持续开展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行动,2024年培育储备208名35岁以下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组建由林草、应急、自然资源、卫健、红十字会组成的314名党员应急志愿服务队。下达2024年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299名,发展党员244名,储备新递交入党申请书529人、入党积极分子1086人、发展对象191人。常态化做好党员身份认定工作,完成246名严重违反入党程序情形党员身份认定工作。探索开展农村党员分类管理,以平远镇大新社区为试点,将93名党员按在村任职、外出务工、在家从业、生活困难和年老体弱进行分类,不断促进党员教育管理提质增效。

(三)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党建效能。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2024年常态推动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1000余次。全面推开党建引领“四必到”“五必访”解民忧活动,推动县级领导包乡走村、乡镇干部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排查发现婚恋家庭、邻里关系纠纷等。探索建立跨区域党建联建机制,立足地域实际深耕细作,深入推进与文山市、红河州蒙自市、开远市跨区域党建联建共建,全面统筹整合区域资源促乡村振兴,为砚山发展注入“红色动力”。

(四)党建引领与发展融合。制定《关于落实“绿美文山先锋行”活动长效机制的通知》,推动全县党员干部每月常态化开展“绿美文山先锋行”。深入分析研究村(社区)集体经济来源及发展模式,协调推动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定点帮扶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全县11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稳定收益10万元以上,有序推进阿舍乡鲁都克村等11个村电能烤房建设。全面推广“农村党员实训户”带动农户增收实训模式,按照“农村党员实训户”成熟一户、推广一户的方式推动实训户开展实训5期53人次。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中的“两个作用”,做实转移就业、就近就业两篇文章,在群众务工相对集中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嘉兴市桐乡市新建2家驻外劳务工作站,推动省外转移就业9.04万人;成立县级零工服务驿站,依托县内蓝莓、蔬菜等产业基地解决群众就近就地就业7.19万人,针对群众就近就业往返难题,在维摩乡试点开通两条务工公交线路,采取企业出资,务工人员免费乘坐方式,“一站式”解决10个村(社区)121个村民小组务工群众出行难题。

(五)规范与创新并重,深化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提升村级活动场所“瘦身提质”行动成果,全覆盖对全县各村(社区)、村(居民)小组活动阵地排查、督促整改。不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2024年从县管党费划拨12.1万元帮助乡(镇)解决主题教育期间我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未完成事项,划拨15万元用于解决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中涉及村级活动阵地建设事项,划拨8万元用于支持基层活动阵地建设及党员教育培训,划拨12万元用于支持基层党组织开展抗旱救灾工作。使用县管党费和县级财政资金21.62万元用于春节慰问,将党的关怀温暖送到党员群众心坎上。

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建设、组织设置、队伍管理、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砚山经验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砚山县通过标准化建设、责任压实、示范引领、党建融合等举措,以实训提能力、以制度促规范、以考核激动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规范化路径。

(一)强化基础建设,构建标准化实训体系

1.依托实训基地提升能力。砚山县在全州率先建立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训基地,依托县委党校资源,通过“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开设《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三会一课”实操》等课程,围绕“五个基本标准”开展党务干部培训。重点培训乡(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等群体,有效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2.制定标准化规范。推行“5631”工作法和“星级化”管理,通过明确规范流程、量化考核指标,推动基层党组织达标创建。砚山县累计创建省级示范党支部13个,州级“五星级”党支部34个、县级“四星级”示范党支部127个,并通过“砚山党建”展示先进经验,形成示范效应。

(二)压实党建责任,创新工作机制

1.清单化派单管理。制定《基层党建工作实施方案》《重点任务项目清单》等7类清单,明确县处级领导、乡(镇)党委书记、部门党组(党委)书记的党建责任,实行“派单制”,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点。

2.月例会制度与动态调度。每月召开党建“月例会”,开展“擂台比武”晒成绩,分析问题并部署重点工作。强化过程管理,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3.专题培训与测训结合。针对发展党员、党费管理等基础党务难点,每月开展专题培训并现场测试,通过“提问+点评”强化实务操作能力,提升组工干部基本功。

(三)分类推进标准化建设,强化示范引领

1.分领域精准施策。根据农村、街道社区、机关等不同领域特点,制定差异化标准化规范。在农村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加强党组织建设,在机关单位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解决“灯下黑”问题。

2.“红旗村”争创激励。将“双整百千”四级联创与“红旗村”评选结合,明确未达标村(社区)不得评为“基层党建红旗村”,优先将争创红旗数量多的村认定为“示范村”,激发基层干部积极性。

3.典型引路与后进整顿。通过打造“五星级”党支部示范点,形成可复制经验;采用“五全工作法”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推动全面进步。

(四)促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1.“双联系——共建双推进”模式。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联建,通过理论联学、资源联用、发展联抓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以党建促履职能力提升。通过规范党组织建设,优化工作,将党建成果转化为依法履职效能,彰显制度优势。

(五)坚持动态调研与问题导向

1.一线调研破难题。县委组织部领导班子带队开展季度综合调研,聚焦党建重点问题,通过交叉检查、现场指导解决问题,并提炼典型经验推广。

2.常态化排查与整改。通过年度清单制定、问题排查、整改落实等环节,形成“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跟踪问效”的闭环管理机制。

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方案,避免“一刀切”,让规范化建设贴合基层特点和群众需求;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将一时的有效举措转化为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规范,持续巩固建设成果。

三、支部规范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价值

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一)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1.规范性与政治性统一。通过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砚山县党支部将制度化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理论要求转化为常态化实践,确保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基层落地生根。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党支部通过规范决策流程和动员机制,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2.思想引领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砚山县党支部结合本地实际开展“边疆党员心向党”“民族团结进步”等主题教育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群众需求结合,增强党员的政治认同和行动自觉。

(二)实践反哺理论,探索基层党建的创新路径

1.问题导向的实践创新。针对多民族聚居、发展不平衡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砚山县党支部在规范框架下探索本土化实践。推行“双语党课”“流动党员管理台账”等机制,既符合中央要求,又解决语言不通、党员流动大等现实问题,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2.经验升华为理论。通过总结“党建+产业振兴”“党员中心户”等基层实践中的成功案例,砚山将具体做法提炼为系统性经验,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供理论支撑。

(三)有效服务群众,推动治理效能与民生改善双赢

1.规范化服务民生。党支部通过“四议两公开”等规范议事决策机制,将群众诉求纳入制度化轨道。在村集体经济分配、人居环境整治等事务中,坚持“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规范化流程,减少矛盾纠纷,提升治理效率。

2.实践成果转化为福祉。砚山县基层党支部将理论中的“以人民为中心”转化为行动,在乡村振兴中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员帮扶贫困户等实践,推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理论落地、群众得利”。

(四)提供示范价值,为边疆党建提供“砚山样本”

1.典型引领作用。砚山县“机构联盟党支部”“跨界联合党支部”等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经验对同类地区具有借鉴意义,尤其在民族团结、边疆治理等方面形成特色。

2.长效化机制建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砚山县逐步构建起“制度规范—实践验证—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

(五)彰显时代意义,助力乡村振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1.乡村振兴的基层支撑。规范化党支部通过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成为推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核心力量。砚山县部分村党支部牵头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带动农民致富。

2.国家治理的微观实践。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砚山县通过规范组织生活、强化党员队伍,提升了基层社会动员能力和矛盾化解能力,维护了边疆和谐稳定。

砚山县党支部规范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对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具体落实,也是对边疆民族地区党建规律的深刻探索。价值体现在局部治理成效上,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规范—实践—创新”的动态范式。

新时代赋予基层党组织新的使命与担当,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举措。砚山县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在完善组织体系、优化工作流程、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努力,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组织力,成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强大引擎。从实践中汲取智慧,探索出符合本地特色的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之路,书写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壮丽篇章,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都高高飘扬。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10.

[3]《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4]《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

[5]中共厦门市直机关党工委.新时代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和意义探析.机关党建研究,2019(06).

[6]砚山县2024年基层党建工作总结、抓基层党建工作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