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龚晓琴 伏怡丹
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忠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蕴含历史底蕴与道德价值,本文旨在通过追溯忠文化起源与内涵去探讨其传承困境并提出有效的创新发展路径助力忠文化的发展。此举可培养责任意识,凝聚团队合作力,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社会信任基石,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以此恢复忠文化的活力,开创文化发展新态势。
一、忠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忠县地名由来
忠县得名,源于唐代对忠义精神的高度推崇及其在文化层面的广泛认同。唐太宗李世民在调整地方行政体系的过程中,深受春秋时期巴国将军巴蔓子与东汉末年名将严颜忠义事迹的触动。巴蔓子为解国家危难,以城池许诺楚国以求援军,事后为保全国土、恪守信义,毅然自刎以谢楚使;严颜镇守江州,面对强敌压境坚守不降,被俘后以“宁为断头将军,不为降将军”之语昭示志节。二人以生命诠释的忠义品格,契合唐初治国理政所需的道德典范与社会教化导向。唐太宗遂下诏将此地命名为“忠州”,此举既以地名铭刻忠臣功绩,更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忠义典范,使“忠”的精神内核与地域身份紧密结合,为忠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官方认同基础[1]。
(二)历史人物谱系
忠文化的历史人物谱系,以巴蔓子、严颜为核心,构建起从古代忠勇武臣到文人忠臣的完整精神传承脉络。按周末巴国内乱,将军蔓子求救于楚,许以三城,楚救巴。遣使索城,蔓子刎首存城[2]。巴蔓子“刎首留城”之举,即显个体忠义的极致境界,更成为巴文化中“忠”“信”融合的象征——为国家危难挺身而出是“忠”,为守承诺殉身是“信”,奠定了忠文化早期的价值根基。东汉严颜则以“宁死不屈”的凛然气节丰富了忠文化内涵,其拒威逼利诱、忠于旧主的品格,成为后世评判忠义的重要标准。此外,忠州作为历史上重要的贬谪之地,曾接纳白居易等文人忠臣在此驻留。白居易在忠州任上持“兼济天下”之志推行惠民政策,诗文流露的忧国忧民之情与忠诚品格,与巴蔓子、严颜的忠义精神相呼应,使忠文化的人物谱系自武将的忠勇扩展至文臣的忠直,形成跨越社会阶层、贯穿不同时代的精神传承体系,为忠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内涵。
(三)忠文化起源
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春秋时期巴国巴蔓子将军与东汉末年名将严颜所代表的忠义精神,特赐名“忠州”,这两位将军便成了忠文化最早的代言人[2]。巴蔓子将军为了国家的安宁,许城乞救于楚,这是忠。战乱平息,楚人请求兑现许诺,巴蔓子既不愿因自己而丢失国土,也不愿失信于楚,以头谢楚,是信;其以死殉国,也是忠,是尽命[1]。而东汉的严颜将军死守江州,忠于故主刘璋,是忠,被俘后站立不跪,宁死不屈,是为勇。综上所述,这些历史人物的忠义行为为忠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忠文化传承困境
“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范畴,历经数千年演变,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然而,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忠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社会环境变迁的传承冲击
随着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多元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有所滋生,人们忽视了忠诚、责任等传统美德,导致忠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桑东辉在研究中指出,在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上,两晋时期的臣子忠君道德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双向度的忠以及忠孝两难全的道德选择,呈现出传统忠君道德由先秦时期的君仁臣忠向宋明时期的绝对化忠君的嬗变过程。即传统忠德在历史演变中经历了由泛主体道德向臣民对君主的单向度忠的转变[3],这种变迁本质是伦理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意味着忠文化正从等级依附转向平等互惠,从绝对服从转向价值共识,有望在解构与重构中实现创造性转化。正如李存山对“忠恕之道”的现代性阐释所指出,传统忠德的内涵可以超越历史局限性,转化为对职业、承诺和社会的普遍性责任伦理,这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规则,不论是对家庭、社团、种族、国家和宗教,都是如此。这对于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4]。
(二)忠文化教育缺失
在学校教育中,对于忠文化的传播与教学投入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忠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的教育。再加之,家庭教育在忠文化教育方面也存在不足。一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传递忠文化的价值观念。综上所述,文化教育的缺乏导致德育教育边缘化,于是久而久之即时满足的社交模式与忠文化所需的持久承诺形成价值冲突。
(三)传承方式局限
在信息爆炸时代,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也就意味着文化传播方式也会趋向多样化。然而,在忠县,忠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仍然较多依赖传统的博物馆陈列、古迹修复和节庆活动,缺乏与现代科技和媒体平台的有机结合,导致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不足[5]。其次,忠文化的叙事视角比较单一,多为单向度的灌输式教育,缺乏参与式和体验式设计,游客和居民难以形成深层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这证明忠文化传承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偏颇,对于忠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忠文化创新发展现实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忠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6]。然而在新时代,面对忠文化传承的困境,需要对忠文化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才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忠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忠文化教育的知行转化与价值重构
教育传承是忠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传承与弘扬忠文化使之走入千万百姓家是教育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注重学校的教育与家庭的示范作用。学校应将忠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系统传授相关知识理念。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忠文化的内涵并践行。家长需以身作则树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忠文化意识。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要挖掘忠文化的价值内涵并且实现自身行为转化。早在《忠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就提出了加强忠文化教育传承的多项措施,包括打造忠文化教育基地;通过设立道德文化讲堂等平台展示典型人物;坚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7];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忠廉、忠德教育;将忠诚、忠信、忠孝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忠文化的传承,是创造忠文化的价值重构使其成为涵养民族品德的基石,滋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二)数字化时代忠文化传播的破圈与融通
邓芳、唐淑芬指出,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开辟了全新道路,实现由“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的根本性转变[8]。一方面,可依托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还原巴蔓子“刎首留城”、严颜守节等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例如构建线上虚拟忠文化博物馆,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或虚拟现实设备即可“步入”历史现场,直观感知忠义故事的情节张力与情感深度,突破传统博物馆静态陈列的局限,增强青年参与感与体验性[5]。另一方面,应积极适应新媒体语境,构建多元传播矩阵。针对年轻受众设计短视频、动漫、交互网页等轻量化内容,如将忠义典故改编为系列动画短片,在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投放;利用社交媒体发起“我的忠义时刻”话题挑战,鼓励用户结合现实生活阐述对“忠”的理解。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不同受众实现精准推送,如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广忠文化主题教育内容,向文旅爱好者推荐忠文化景区的数字导览服务,从而推动忠文化传播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从“地域局限”迈向“全国传播”,最终实现忠文化在数字时代的融通传播,使传统忠义精神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三)忠文化资源的融合创新与价值实现
推进忠文化资源的创新与融合,既契合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需深挖其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使其与现代文化产业实现有效对接,开发出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具有市场吸引力的特色文化产品与服务。一方面,可以围绕忠文化的核心元素打造主题旅游景区,比如规划建设巴蔓子文化园、严颜纪念馆等载体,通过文物陈列和历史场景的复原,让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忠县的历史脉络与忠文化的精神内核[9]。推动忠文化和旅游、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结合当地柑橘产业开展农文旅融合忠“肝”项目,构建起互补共赢的产品生态链与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最终形成以文化为纽带、以利益机制为支撑的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形成文化共同繁荣、经济协同发展的区域新态势。
四、结语
重庆忠县的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百年来积累的历史底蕴与精神价值。当前,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面临社会环境变化、传承方式相对滞后等挑战,也存在与现代产业融合、借助科技手段传播的重大机遇。展望未来,忠县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有必要持续加强对其学术内涵的梳理与阐释,进一步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产业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途径。唯有如此,才能让忠县忠文化这一优秀传统在新时代展现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 雷 学 军 . 忠 县 “ 忠 ” 文 化 的 起 源 与 演 变 [J]. 区 域 文 化 与 文 学 研 究 集刊,2016,(00):271-289.
[2]王建琼,田玉峰.巴蔓子“刎首留城”传千秋[J].红岩春秋,2020,(07):78.
[3] 桑东辉.两晋时期的君臣关系与忠君道德——兼论忠孝两难时的道德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24,32(03):59-67.
[4]李存山.忠恕之道与世界和平及环境保护[J].孔子研究,2005,(04):4-15.
[5] 卢雪梅.基于地域文化的博物馆展陈——以忠州博物馆《烈烈忠风》专题展为例[J].收藏,2025,(01):111-113.
[6] 宋光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J].新传奇,2024,(22):19-21.
[7] 党性在平凡的工作中闪光——记忠县涂井乡友谊村共产党员李淑娥[J].党建研究,2009,(11):56.
[8] 邓芳,唐淑芬.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J].嘉应文学,2024,(14):102-105.
[9] 杨觅密,唐少莲.南岳忠烈文化及其传播方式创新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8):114-116.
项目基金: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 2021 年一般项目《重塑巴文化辉煌 弘扬巴蔓子精神——以重庆市忠县忠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为例》 (项目编号:SLQ2021BB-25).
作者简介:龚晓琴(1988 年 9 月—),女,重庆忠县,汉,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伏怡丹(2003 年 7 月—),女,四川阆中,汉,医学影像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