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力学基础》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的点线面循环式教学研究
赵献辉 邓洁
1.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河北邯郸 056038;2.邯郸学院文史学院 河北邯郸 056005; 3.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 河北保定 071052
摘要:在现代高等教育领域,立德树人的理念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本研究以立德树人的理念为指导,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基础》课程在思政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策略。文章首先提出了课程实施中存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困难、知识点与知识面链接不紧密以及逻辑性差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以“点”(思政元素点)为切入、“线”(知识逻辑线)为串联、“面”(课程大纲面)为支撑的“点线面”循环式教学模式,通过优化知识逻辑线,深入挖掘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基础》专业课程中蕴含的通用性和普适性思政元素(例如:影响、矛盾、分类、评价、资源、演变、经验、对比等思政关键词),讲解鲜活生活案例,强化思政元素点的融入,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同时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内化。以课程教材大纲内容为“授课面”、以重要课程知识为“逻辑线”、以恰当的思政元素为“融入点”,建立一套基于“点线面”循环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思政教学框架,确保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课程教学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点线面循环式教学;课程思政;弹性力学基础;立德树人;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引言
在“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途径。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形成同向合力,从而提高专业学科的育人效果[1]。自2016年“课程思政”一词正式提出以来,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发文量逐渐增多,教育部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使得相关文献产出急剧上升。学者们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如李兆清等人[2]提出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径与实践、张体明等人的“线上+抗疫”育人模式[3]、苏秋仁等人的“课程思政862法”[4]等,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困难、知识点与知识面链接不紧密以及逻辑性差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开展。《弹性力学基础》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在保证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既有研究多聚焦于思政元素的表层融入,而鲜见对专业知识逻辑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本研究立足《弹性力学基础》课程特点,提出“点线面”循环教学模式,突破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两张皮”的困境。
本文以《弹性力学基础》课程为载体,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构建"点线面"教学模型:以具体知识点为思政切入点(点),串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主线(线),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面),实现专业知识与德育培养的协同发展。该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引导、实践反思等环节,使价值塑造自然融入专业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研究成果可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助力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1 “点线面”循环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与具体实施步骤
“点线面”循环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课程思政理念。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点”的设计(情境化案例激活学生主体性),多元智能理论支撑“线”的构建(差异化教学满足多元能力发展),课程思政理念统筹“面”的布局(全局育人目标贯穿教学全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通过情境创设、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知识的建构;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种智能,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课程思政理念则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1)思政元素提炼:立足课程内容,筛选具有育人价值的教学素材。例如:结合材料强度理论讲解工程伦理规范,通过弹性力学求解方法案例解析质量安全意识,借助生活常见小故事培养创新思维。(2)教学路径整合:制定“专业知识+思政内涵”双线教案。在讲授应力分析时融入团队协作意识培养,推导本构方程时强调严谨治学态度,实践环节设置计算决策模拟任务。(3)教学体系重构:修订课程大纲时增加思政目标模块,调整考核方案时纳入职业素养评价指标,配套开发包含工程事故警示、建设成就展示等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4)动态优化机制:建立“教学日志-学生反馈-效果评估”循环体系。通过课堂即时问答检测知识吸收度,利用项目答辩观察价值观内化程度,依据师生座谈建议调整教学策略。
该教学模式(图1)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四个特点。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系统化教学布局与可操作性步骤设计,形成“理论-实践-反馈”闭环的课程思政体系;结合《弹性力学基础》课程特点,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验证,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2 弹性力学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深度挖掘
《弹性力学基础》课程从知识分类(理论推导与工程应用)、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与创新实践)、资源利用(经典文献与前沿案例)三个层面展开教学设计,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又培养了其工程伦理意识与创新精神[5]。课程通过多维度融入思政元素,构建了包含专业知识体系、能力评价标准、教学资源建设等内容的育人框架(表1)。
3 “点线面”教学模式与思政元素融入方法的结合与展望
现代教育改革要求课程思政可以有效融入教学中,并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追求。“点线面”教学模式中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方法和思路如图2所示。建立章、节、知识点之间的章节框架和逻辑线,将思政元素融入关键知识点,循环式和多维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6]。思政元素融入《弹性力学基础》课程的优势显著,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结合专业知识培养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二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批判性思维;三是培养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四是提升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素质;五是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升。这一做法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弹性力学基础》为例,采用“点线面”教学模式,深挖思政元素,通过具体思政元素(点)、知识逻辑线(线)和整体教学框架(面)的有机结合,构建立体的教学体系,突出循环式、多元化教学方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但是,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来衡量思政教育在《弹性力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高等教育领域中,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以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弹性力学基础》为观察样本,发现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三个关键性挑战:专业理论与思政要素的融合存在机械式拼接现象、课程知识架构的系统性有待加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逻辑关联需要强化。本文构建的“点线面”循环式教学框架,以课程教材大纲内容为“授课面”,以重要课程知识为“逻辑线”,以恰当的思政元素为“融入点”,实现了思政元素与教材知识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弹性力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育人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然而,思政教育在《弹性力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效果评价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可建立“三维评价体系”:知识维度(考试成绩、案例分析报告)、能力维度(团队协作、创新实践成果)和价值观维度(学生自评、思政主题征文、社会责任感调研)。试点班级学生思政和课程认知调研(问卷调查)显示,高于9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对课程授课模式给予了积极评价。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衡量思政教育在弹性力学基础》课程中的实际效果,为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总之,本文力求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土木工程人才贡献力量。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寻求更多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出德才兼备、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舒婷,时倩,申国鹏.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理论审思与路径探讨[J].体育世界,2024,7:37-39.
[2]李兆清,马天慧,布和巴特尔,等.工科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与实践——以“功能材料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3,37(3):57-61.
[3]张体明,燕雪,陈乐平,等.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教学实践[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5(2):111-115.
[4]苏秋仁,李深旺,张庆莹.“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课程思政方法刍议[J].科教导刊,2022,(5):106-108.
[5]李顺才,张农,卓士创.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5):53-57.
[6]杨刚.云南民族大学逻辑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J].教育科学,2024,3(1):383-384.
作者简介:赵献辉(1988—),男,汉族,河北元氏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相关的教育和科研。
基金项目:2025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弹性力学基础》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的点线面循环式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为2025GJJG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