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调研与优化对策研究

作者

李安成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白水川小学 748500

引言

当前,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自我保护和风险识别能力有限,一旦遭遇突发安全事件,如自然灾害、火灾、暴力伤害、食物中毒、突发疾病等,将直接危及学生身心健康与校园秩序。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管理难度提升,突发安全事件频发已对传统的校园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不断加大政策、资源和技术投入,但许多学校在应急响应、预案制定、人员培训、社会协同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项。建设科学、系统、高效的小学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既是现实所需,也是实现校园平安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小学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现状的实证调研,分析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提升小学应急管理效能和学生生命安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我国小学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整体现状

当前,大部分小学已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建立了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并配置了相关设施设备。绝大多数学校设立了校级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校长作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并落实分工到相关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应急预案方面,覆盖了火灾、地震、暴力伤害、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常见风险类型,基本形成了“防范为主、预防为先、预案引领、分级响应”的基础管理格局。硬件配置方面,学校普遍配备了灭火器、应急照明、急救箱、疏散标志、报警装置、广播系统等基础设备,但部分地区设备更新维护不及时、数量不达标。日常演练方面,绝大多数学校每学期开展 1-2 次应急演练,但主要以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等常规项目为主,缺乏多样性和突发性应急情境。管理制度上,多数学校能够按时汇总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按月或按季度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送安全管理工作报告,但对于预案的细化、更新和个性化管理力度不足。师生培训以讲座、班会为主,部分教师和学生对预案内容和应急流程的掌握度不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待提升。整体来看,当前小学应急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从全流程、系统性和实战性角度看,仍面临结构不均衡、内容不具体、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二、小学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急预案内容普遍笼统、操作性不强。许多学校的应急预案主要以模板化文本为主,缺乏针对校园自身实际、学段年龄特点、特殊群体需求等方面的细化安排,导致一旦事件发生难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其次,日常演练的类型单一、频率偏低、参与度不高,部分师生只停留在被动参与阶段,缺乏真实突发情境下的实操体验,未能实现“以演促训、以训促防”的目标。再者,部分学校安全应急设施老化、数量不足或未定期维护检查,应急指示标志、疏散通道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信息化管理滞后也是制约应急响应效率的重要因素,部分学校应急信息流转主要依赖传统纸质通知和手工报送,缺乏数字化监控、实时预警、智能分析等信息化支撑。师生应急素养普遍有待提升,尤其在学生群体中,面对多样化、突发性的事件时,自救自护能力明显不足。社会协同机制也较为薄弱,学校与公安、消防、医疗等社会应急力量沟通不畅,缺乏联动演练和协作机制,一旦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社会资源的高效调配与快速响应难以保障。

三、影响小学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效能的深层原因分析

应急管理体系效能受制于制度、资源、能力、协同等多重因素。首先,管理理念更新滞后,部分学校和管理人员对“预防为主、应急为辅”理念认知不够,导致应急管理工作重形式、轻实效。预案制定多以应付检查为主,缺乏基于校园风险评估和实际案例的动态优化。其次,基础资源投入不足,部分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学校缺乏必要的应急装备和信息化设施,导致管理体系“有形无力”。教师和管理人员应急能力培训不到位,岗位职责分工不清,影响了突发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素养培养力度不够,日常教育内容偏重安全知识宣讲,忽视了实际演练和能力提升,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易陷入慌乱。

四、小学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优化的系统对策

优化小学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系,需要从法规制度、资源配置、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和社会协同等多维度系统发力。首先,应强化法律法规保障,细化突发事件分类管理和预案制定标准,推动各地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性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形成顶层设计引领、校本实施落地的体系格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学校结合实际细化预案内容,突出操作性、动态性和个性化,明确不同类型事件的响应流程、分工职责和物资调配路径。要加大对学校应急管理经费的专项投入,提升基础设施配备水平,推动应急设备的标准化配置和定期检测维护,杜绝“设施陈旧、配置不全”的问题。

五、未来小学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提升路径与发展方向

面向未来,应不断完善小学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联动。应推动校园安全管理法治化、标准化、专业化和智能化,制定更为完善的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法制保障体系,将应急管理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和发展评估体系。要加快校园安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在风险预警、应急调度、现场指挥、心理疏导等环节的深度应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打造一支懂应急、能实操、会协同的专业队伍。应加强区域、校际和国际合作,学习先进应急管理经验和技术,完善校园安全管理评估与激励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流程协同、全员覆盖、全周期保障的立体化应急管理新格局。学校管理团队要更新管理理念,主动作为,切实把安全工作摆在首位,提升校园突发事件的科学预防、精准应对和高效处置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更加安全的环境。

结论

小学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小学应急管理体系虽已基本成型,但在预案细化、演练实效、设施配置、信息化水平、队伍建设、社会协同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不断完善法规政策,加强资源保障,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注重能力培训和心理疏导,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多元协作。唯有持续系统优化,才能构建科学高效、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小学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实现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目标,为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涛,王芳.校园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模式的探讨[J].安全与应急管理,2022(5):33-36.

[2]张雪,李明.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管理,2023(3):24-29.

[3]陈峰,张亮.基于数字化手段的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J].学校安全,2022(8):12-16.

注:陇南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4 年度专项课题《关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调研与对策》(LN[202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