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红色研学课程育人内核强化:现状洞察、需求解析与策略构建

作者

唐刚

泸州开放大学大学(泸州市教育实践基地)

摘要:红色研学课程作为红色基因传承和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教育形式,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独特价值。本文全面剖析红色研学课程育人内核的现状,依据立德树人、文化传承等教育理论,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人才培养方向,阐述强化育人内核的现实紧迫性,并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多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提升红色研学课程的教育成效,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助力。

关键词:红色研学课程;育人内核;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战略;人才培养

一、引言

红色研学课程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红色研学课程育人内核,不仅契合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研学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深入探究其育人现状、挖掘内在需求并提出有效策略,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二、红色研学课程育人内核的现状分析

2.1 课程目标模糊,育人导向不明确

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红色研学课程的育人目标设定缺乏清晰性与精准度。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明确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关键要素。然而,一些课程仅将参观红色景点当作主要任务,未深入思考通过此次研学期望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达成何种具体成果。这致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缺乏明确方向,难以真正将红色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以《哪吒2》热映为例,这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入现代视角和全球化叙事,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电影,成功突破“文化输出”的壁垒,引发全球观众的共鸣。这种“古为今用”的创作方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在此背景下,红色研学课程更应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为国家发展而奋斗的远大志向,但目前的目标模糊问题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2.2 课程内容碎片化,深度与系统性不足

红色研学课程内容存在碎片化现象,未能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应在情境中通过有意义的整合得以实现。但当前部分课程只是简单介绍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缺乏对红色文化背后深层次的历史逻辑、精神内涵的挖掘与梳理。学生获取的知识零散,难以形成对红色文化的全面、深入理解。在人才培养要求中,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构建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而当前课程内容的不足不利于学生在红色文化熏陶下的全面成长。

2.3 课程实施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多以教师或导游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依据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而这种单一的实施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亲身实践和思考探究的机会,难以激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要求下,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思维培养至关重要,现有实施形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4 课程评价片面,忽视育人成效评估

现有的红色研学课程评价多侧重于学生的参与考勤、研学报告完成情况等,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思想变化、情感体验、价值观形成等育人核心成果缺乏有效评估。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片面的评价无法准确反映红色研学课程的育人成效,也不利于课程的改进与优化。在国家对人才综合素质评价高度重视的背景下,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考量学生在红色研学中的成长与收获,不利于为人才培养提供准确反馈。

三、强化红色研学课程育人内核的现实需要

3.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红色研学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重任。通过强化育人内核,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也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2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的时代使命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强化红色研学课程育人内核,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在文化自信战略背景下,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3.3 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现实需求

当今社会,信息多元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强化红色研学课程育人内核,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免疫力,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正确的人生方向。这对于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4 契合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激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红色研学课程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创新灵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在红色文化调研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去挖掘新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内涵,通过实践锻炼提升自身能力,以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四、强化红色研学课程育人内核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课程目标,突出育人导向

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红色文化教育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清晰、具体、可操作的课程目标。在知识目标上,让学生系统掌握重要的革命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和红色文化知识;在情感目标上,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在行为目标上,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人才培养需求,增加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目标设定。例如,在“重走长征路”红色研学课程中,明确设定让学生通过实地体验,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感悟长征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面对挑战,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等具体目标。

4.2 整合课程内容,增强深度与系统性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人物为节点,构建系统、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注重将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相结合,丰富课程内涵。同时,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主题探究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结合国家战略和人才培养要求,融入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与红色文化的关联内容,让学生理解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应用。比如,在讲解延安精神时,结合当地的革命历史故事和现代社会发展成就,让学生探讨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传承与发展,使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4.3 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运用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角色扮演、红色故事创编、红色文化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为契合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战略,鼓励学生在研学中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实践方案,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参观红色纪念馆时,组织学生开展“我是红色讲解员”活动,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准备讲解内容,向同伴和游客介绍革命历史,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4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育人成效评估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除传统的知识考核外,增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研学成果。根据国家对人才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重点关注学生在红色研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表现、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分享、撰写的思想感悟日记等,综合评价学生的育人成效。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不断提升红色研学课程的育人质量。

五、结论

强化红色研学课程育人内核是提升红色研学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契合国家战略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红色研学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明确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实施方式和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够有效增强红色研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红色研学课程改革与创新,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2]王炳林.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21(5):35-42.

[3]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Z].2017.

[4]黄琼,郝志军.以课程建设推动中小学实践育人深化实施[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5.

[5]袁志玲.核心素养视角下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2):90-91.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7]卢德生.课程设计与开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