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作者

杜子健

禹城市水利建筑安装公司

摘要: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是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的关键,其质量水平直接影响防洪安全、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从分析影响施工质量的核心因素出发,探讨施工各环节的质量控制重点,进而提出系统性的管理办法。通过梳理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内在联系,为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可操作的思路,以适应现代水利建设对高质量工程的需求。​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策略;施工因素​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施工质量是工程能否实现预期功能的基础。随着水利建设事业的推进,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施工环境愈发复杂,质量控制与管理面临诸多新挑战。忽视施工质量可能导致工程隐患,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一、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施工材料与设备的质量特性​

施工材料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结构安全与使用性能。从原材料的采购环节来看,材料的规格参数、性能指标是否与设计文件要求一致,会直接影响后续施工的质量基础。例如,混凝土的配比是否合理、钢筋的抗拉强度是否达标,都会对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产生根本性影响。施工设备的质量特性同样不可忽视,设备的运行稳定性、精度控制能力以及适配性,会直接作用于施工工艺的实施效果。

1.2 施工技术与工艺的适用性​

施工技术与工艺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实际工程的核心手段,其适用性直接决定施工质量的达标程度。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如堤坝、水闸、渠道等,因功能需求和结构特点不同,对施工技术有特定要求。若盲目套用成熟技术而忽视工程的个性化需求,可能导致技术与实际脱节,例如在软土地基上采用常规地基处理技术,可能无法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引发结构沉降问题。施工工艺的规范性和先进性也至关重要,工艺环节的衔接是否顺畅、操作流程是否标准,会影响施工质量的一致性。

1.3 施工环境与外部条件的干扰​

水利工程施工多在露天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与外部条件的复杂性对施工质量构成显著干扰。自然环境方面,气候因素如高温、严寒、暴雨等,会直接影响施工材料性能和施工操作精度。例如,高温天气下混凝土水分蒸发过快,易产生表面裂缝;冬季低温可能导致混凝土受冻,影响强度增长。地质与水文条件也具有关键影响,地基土壤的承载能力、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引发地基沉降、基坑涌水等问题,干扰基础施工的稳定性。外部协作条件同样不可忽视,施工所需的电力、水源供应稳定性,材料运输的及时性,以及周边居民和其他工程的交叉干扰,都会间接影响施工节奏和质量控制。

二、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2.1 施工前期的质量规划与准备​

施工前期的质量规划与准备是构建工程质量防线的基础环节,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后续施工质量的可控性。首先需明确质量目标,结合工程的功能定位、结构特点和设计标准,制定量化的质量指标,如混凝土强度达标率、结构尺寸偏差范围等,为质量控制提供明确方向。在此基础上,编制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涵盖施工各阶段的质量控制点、检验标准和责任分工,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施工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审查是核心内容,需对施工工艺的适用性、设备选型的合理性、进度安排的科学性进行全面评估,避免因方案缺陷导致质量隐患。

2.2 施工过程中的工序质量管控​

施工过程是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工序质量管控是保障整体质量的核心手段。需将工程划分为若干独立工序,明确每个工序的质量标准和验收流程,如模板安装的垂直度、钢筋绑扎的间距、混凝土浇筑的坍落度等,使质量控制细化到每个操作环节。对工序施工过程实施实时监督,通过旁站、巡检等方式,确保操作人员严格按照工艺标准执行,及时纠正违规操作,如混凝土振捣不到位、保护层厚度不足等问题。工序间的衔接控制尤为重要,上一道工序完成后必须经过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形成 “检验 — 合格 — 流转” 的闭环管理。

2.3 隐蔽工程与关键部位的质量核查​

隐蔽工程与关键部位是水利工程质量的 “重中之重”,其质量状况直接决定工程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需实施严格的核查机制。隐蔽工程因施工完成后被后续工序覆盖,质量问题难以追溯,核查需突出全面性和细致性。例如,地基处理中的换填层厚度、防渗帷幕的灌浆密度,需通过钻探取样、无损检测等手段进行验证,确保符合设计要求,避免因隐蔽缺陷导致结构失稳。关键部位如坝体防渗体、水闸闸墩、渠道边坡等,作为工程功能实现的核心载体,其质量核查需强化标准。

三、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策略​

3.1 建立全流程质量责任管理体系​

全流程质量责任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控制落地的制度保障,其核心在于明确各参与方在施工全周期的质量职责。需将质量责任细化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形成 “全员参与、全程管控” 的责任网络。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到验收,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的质量责任边界,如施工单位对工序质量负直接责任,监理单位对质量检验负监督责任。通过签订质量责任书、制定责任清单等方式,使责任主体清晰化,避免出现质量问题时责任推诿。建立责任追溯机制是体系的关键环节,利用信息化手段记录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操作人、检验人、验收结果等信息,形成可追溯的质量档案。

3.2 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与技能培训​

施工人员是质量控制的直接执行者,其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是决定施工质量的核心因素,需通过系统性措施提升其综合素质。质量意识培育需贯穿施工全过程,通过岗前教育、定期培训、案例警示等方式,使施工人员充分认识质量对工程安全和自身责任的重要性,树立 “质量第一” 的理念,在操作中自觉遵守质量规范,如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规范钢筋绑扎流程。技能培训需结合工程特点和工艺要求开展,针对关键岗位和复杂工序,组织专项技能培训,如防渗墙施工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等,提升施工人员的操作熟练度和技术水平。

3.3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监管效能​

通过搭建质量监管信息平台,整合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数据,如材料检验报告、工序验收记录、检测数据等,实现质量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实时共享,便于各参与方及时掌握质量动态。引入物联网技术对施工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坍落度等参数,数据异常时自动预警,便于及时调整施工参数,避免质量偏差。利用 BIM 技术构建三维模型,对施工工序进行模拟和碰撞检查,提前发现设计与施工的矛盾点,减少因设计问题导致的质量返工。

四、结论​

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和因素。明确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把握施工各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实施有效的管理策略,是提升工程质量的关键。通过构建完善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能够减少质量隐患,确保水利工程在长期使用中稳定发挥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在未来的水利建设中,需不断优化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以适应工程建设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健.水利水电工程坝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与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07):151-153.

[2]缑健,侯懿桐,贾梦.水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隐患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工程科技,2025,4(10):165-168.

[3]徐建,杨莉,孙国焕.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现代工程科技,2025,4(09):181-184.

的理念。作为总导演,我将继续深耕“轻量化制作与重度互动”的赛道,实现内容质量与商业价值的双重突破,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