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双阶学情分析:课中动态适配与课后效能评估的协同机制
李晨阳
中国民航大学
高校思政课效能提升需精准把握教学关键环节的动态反馈。本文聚焦“课中动态适配”与“课后效能评估”双阶学情分析框架,以民航特色专业教学实践为例,探索其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基于课堂即时学情捕捉(学习状态、认知深度、互动质量)的教学策略动态调整(如分组优化、概念强化、主题聚焦),能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度与理解效率;构建融合“知识掌握-能力应用-价值认同”的多维课后评估体系(闭卷考试、专业情境实践作业、课堂价值行为观察),并结合开放式体验反馈分析,可精准诊断教学成效。本文通过实证数据研究表明,“双阶联动分析”是驱动思政课精准优化、实现“知行合一”育人目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课中学情动态;课后效能评估;教学适配机制;专业差异化策略
引言
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互动的动态过程:课中阶段是理论传递与价值引领的核心环节,课后阶段则是效果检验与教学反思的关键节点。课中与课后双阶的学情分析应“与教学实施缠绕共生”,形成“实时反馈-即时调整-长效优化”的闭环。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课中教学多依赖教师经验判断,课后评估则侧重考试成绩,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基于此,本文以民航三个特色专业为样本,探索课中“动态学情捕捉-教学策略调整”机制与课后“结果性考核+体验性反馈”评估体系,旨在回答:如何通过课中与课后双阶的学情分析,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精准优化?
二、课中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案设计
课中动态学情的核心维度
课中学情分析聚焦“学习状态-认知过程-互动质量”三个动态指标,通过教师观察、课堂互动与即时反馈等方式捕捉: 学习状态:如“注意力集中度”“笔记记录情况”; 认知过程:如“回答问题的深度”“提出的疑问类型”; 互动质量:如“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观点碰撞的激烈度”。 这些指标能实时反映教学方案的适配性,为即时调整提供依据。 (二)基于专业学情的差异化教学方案
结合课前学情分析结果,针对三个专业设计差异化教学方案:
飞行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以“民航安全与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将“马克思主义责任观”与“飞行员的职业伦理”结合,如分析“刘传建机长在险情中的价值选择”。 教学方法:采用“辩论赛+政策解读”,如围绕“‘三个敬畏’(敬畏生命、规章、职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展开辩论,契合其逻辑与表达优势。 互动设计:设置“模拟驾驶舱决策”场景,要求学生运用思政理论分析“安全与效率的冲突”,强化理论的实践转化。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 教学内容:以“服务中的人文精神”为核心,将“思想道德修养”与“空乘职业规范”结合,如解读“乘客服务中的诚信与友善”。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剧+案例研讨”,如表演“航班延误时的乘客沟通”,引导学生提炼“耐心与责任”的道德内涵,契合其文本与情感优势。 互动设计:组织“职业价值观访谈”,邀请资深乘务员分享“服务中的思政感悟”,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结。
3.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以“科技报国与工匠精神”为线索,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航空制造中的精益求精”结合,如分析“大飞机研制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链+逻辑推演”,如以“‘科技自立自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为问题链,引导其通过逻辑推理理解理论,契合其推理优势。 互动设计:开展“图纸解读中的思政元素”小组讨论,如从“飞机结构的安全性设计”提炼“人民至上的价值观”,降低理论的抽象感。
课中动态学情分析的实施过程
实时捕捉:多元方法的协同运用
观察法: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清单”记录学生状态,如“飞行专业在辩论环节的参与度达92%,航空工程专业在小组讨论中仅65%参与”,提示需加强对后者的引导。
提问法:通过“分层提问”判断认知深度,如对航空工程专业先问“什么是工匠精神”(基础),再问“工匠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关系”(拓展),逐步提升难度。
即时反馈表:每节课后收集学生的“困惑点”,如空乘专业学生提出“‘服务中的灵活性’是否违背‘规章意识’”,教师在下节课专题解答。 (二)动态调整:基于学情的实时优化
针对航空工程专业“小组讨论参与度低”:将4人小组改为2人结对,降低社交压力,参与度提升至82%。 针对空乘专业“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增加“课前5分钟核心概念回顾”,帮助其衔接知识,理解困难率从31%降至15%。针对飞行专业“辩论偏离主题”:教师即时介入,用“问题链”引导回归核心,如“‘三个敬畏’的哲学依据是什么?”强化理论关联。
课后学情分析与教学效果评估
结果性评估:多维考核体系的构建 突破传统卷面考试,构建“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考核体系:
知识维度:闭卷考试(40%),考查核心概念与理论(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能力维度:实践作业(30%),如飞行专业提交“行业案例分析报告”,空乘专业提交“情景剧视频与反思”,航空工程专业提交“科技伦理论文”。
价值观维度:课堂表现(30%),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展现的价值倾向(如“是否坚持人民至上”)进行评分。
体验性评估:开放式反馈的收集与分析,采用无框架式意见收集,让学生自由表达学习体验,共回收有效反馈387份,核心观点如下:
共性反馈:91%的学生认可“专业与思政结合”的设计,认为“增强了学习兴趣”;87%的学生对实践活动(如辩论赛、情景剧)评价积极,称“提升了应用能力”。
专业差异反馈:飞行专业:82%希望“增加政策解读深度”,如“民航法规修订中的思政逻辑”;空乘专业:76%建议“更新案例与视听资料”,如“最新航班服务中的道德困境”;航空工程专业:69%提出“增加理论与技术的结合点”,如“智能制造中的劳动价值论”。
评估结果分析
成绩表现:飞行专业:平均分85.6(优秀率42%),显著高于全校平均水平(78.3);空乘专业:平均分82.3(优秀率35%),群体内差异缩小(标准差从课前的12.5降至7.8);航空工程专业:平均分79.5(优秀率28%),虽低于前两者,但较课前预期(72.0)有显著提升。
能力提升:飞行专业在“理论应用”(如辩论中的观点提炼)表现突出;空乘专业在“情感认同”(如情景剧中的价值表达)表现突出;航空工程专业在“逻辑关联”(如论文中的理论嫁接)表现进步显著。
讨论与反思
课中-课后双阶联动: 课中动态调整与课后评估的联动,实现了“设计-实施-优化”的闭环:课中调整解决“即时性问题”(如参与度低);课后评估揭示“系统性问题”(如内容深度不足),为下一轮课前设计提供依据。 例如,航空工程专业“希望增加技术结合点”的反馈,提示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入“航空制造史中的思政元素”(如“两弹一星精神与自主创新”)。
专业差异的持续影响与应对 课后评估仍显示专业差异:理工科学生更关注“理论的实用性”,文科学生更关注“内容的生动性”。 这要求思政课不仅要“适应差异”,更要“利用差异”:通过跨专业小组合作(如共同完成“民航安全与社会治理”项目),促进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提升思政理论的全面理解。
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1.样本局限:仅选取三个专业,结果的普适性需进一步验证; 2. 评估局限:“价值观维度”的评分依赖教师主观判断,需开发更客观的测评工具; 3. 技术局限:缺乏智能化工具(如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动态学情捕捉的效率有待提升。
结论
课中与课后双阶的学情分析是全过程教学优化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基于专业差异的动态教学调整与多维评估,能显著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理工科学生,需强化“理论-行业-实践”的逻辑链;对文科学生,需深化“案例-情感-价值”的共鸣链。 未来,高校思政课应构建“课前诊断-课中调整-课后优化”的全流程机制,结合智能化技术提升学情捕捉的精准度,最终实现“立德树人”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深层转化。
参考文献
[1]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9):67-70.DOI:10.16580/j.sxlljydk.2018.09.010.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政府网, 2023年7月2日,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8/31/content_5538760.htm
[3] 任志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内涵实质、创新意义、文化智慧[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8(04):69-77.DOI:10.16513/j.shzyhxjzgyj.2022.04.003.
[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03):4-13.
[5]钱军先.学情分析: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No.20(08):14-17.
[6]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7] 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4):42-48.DOI:10.19877/j.cnki.kcjcjf.2012.04.008.
[8] 陈瑶.学情分析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06):21-23.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4.06.043.
[9]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10] 毛耀忠,许尔伟.国内“学情分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9(05):50-55.DOI:10.13749/j.cnki.cn62-1202/g4.2017.0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