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肖亮生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 513300

摘 要 乡土地理,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本文通过分析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河河流水文特征,借此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及乡土情怀、家国情怀。

关键词 乡土地理 三江河 分析能力 乡土情怀

乡土地理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倡导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切入点,特别是高中地理教学,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中对于流域内协调发展,分析了莱茵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但是,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非常难以理解、非常抽象的。本县的学生,各方面阅历和视野相对有限,课外知识相对不足,对外界的事物缺乏了解。若以课本案例来教学,无疑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可见,乡土地理教学由来已久,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

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抛开课本中遥远未知的莱茵河,改为学生熟悉的、近在家门的三江河作为案例,能够立足于绝大多数实际生活以及自身的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要想达到发挥乡土地理教学上的优势,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以课本案例为框架,填充乡土地理信息

教材中以莱茵河为活动案例,为此,在乡土地理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河的自然背景,包括三江河流域所处的地形、气候、水系、矿产资源分布等信息。例如:三江河,又称淳溪,属连江的二级支流,发源于县境白芒中部的起微山(海拔 1591米),流经涡水镇境称为涡水河,到三江口与连山太保河、沿陂河汇合称为三江河。再流经连州市大墩村汇入连江(又称小北江)。干流长64公里(其中连南境内 51 公里),流域集雨面积 680平方公里(其中连南境内40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6.23%,总落差 1420米【1】

课本为了阐述地理现象的基本原理时,多选取一些全球性或者区域性的典型案例,学生对该案例缺乏亲身体验和了解,在学习上产生认知困难以及距离感。但是,对于自己家乡的母亲河非常熟悉,有这丰富的感性认识,面对熟悉的三江河时,不仅感到了一种对家乡的亲切感,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本抽象的河流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二、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乡土地理教材的完善和补充,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

学生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分布在三江河流域的各个村镇,每一位学生对三江河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要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参与三江河自然背景、开发过程及出现的问题等信息的补充和完善。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自己交流,谈一谈自己了解的三江河名方面信息,例如:三江河名字由来、三江河各个水利工程分布、沿河村镇风土人情、三江河开发的现状、对比近十年三江河流域的变化等等。

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达到拓展学生生活经验、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知,使学生对家乡对祖国产生热爱之情,也使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选取当地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们可以以三江河流域的开发为题,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感受谈一谈三江河水质的变化、板洞水库修建后连南地区红水灾害的程度和频率,板洞水库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前景、三江河沿江观光带、三江河流域水电开发、三江河航运价值等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交流和阐述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人地关系问题进行思考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更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通过这些身边的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对于流域协调开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 发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乡土地理信息

学生,受限于经济条件,获取外界信息的手段和途径非常单一,若按照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学习,学生会过度依赖教材信息,无法提升学生多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而我们选取三江河为例,学生无法获得太多有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动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信息,学生主要可以通过网络来搜集信息,例如:百度搜索、连南瑶族地情网等;由于连南地理位置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很多信息网络也无法查找得到,学生还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回到自己的村镇,咨询长辈,了解一些口耳相传的信息。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历史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甚至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五、 地理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要贯穿乡土地理教学的全过程

不管是黄河流域开发,还是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河流域开发,本质上都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流域内协调开发的案例,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和借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导向的为学生设置地理情境,紧扣河流的自然背景、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整治措施,让学生明确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乡土地理涉及面比较广,形式和内容比较丰富多样。在高中区域地理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适当的和当地乡土地理实际相结合,通过乡土地理,让学生把教材知识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能够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通过一系列的乡土地理教学实践,家乡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别具特色的瑶族风土人情、悠久传承的瑶族历史都会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出学生的乡土情怀,从而树立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

参考文献:

[1]连南县地情网《连南县志》

[2]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文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4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