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优化策略
高雪
云南省保山市图书馆 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存储与传播的重要平台,正经历深刻变革。特色资源库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彰显独特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它不仅能有效整合与保存特色文化资源,还能为用户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然而,当前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优化建设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地优化策略。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实践;优化
一、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现状
(一)特色资源采集与整合实践
特色资源的采集与整合是资源库建设的基础环节。目前,多数数字图书馆在特色资源采集方面,主要通过与地方文化机构、高校科研团队、民间组织等合作,广泛收集具有地域特色、学科特色或行业特色的文献资料,如地方史志、非遗文化资料、特定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等。在整合过程中,采用元数据标准对资源进行描述与组织,确保资源的规范性与可检索性。
(二)技术应用与平台搭建实践
技术是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的支撑。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库建设中。大数据技术帮助图书馆分析用户需求,实现特色资源的精准推送;云计算技术为资源存储与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存储空间和灵活的扩展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则应用于资源的智能检索、自动分类等方面。在平台搭建上,多数图书馆采用定制化的内容管理系统,具备资源上传、编辑、检索、浏览等功能。例如,某高校图书馆搭建的学科特色资源库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科文献进行语义分析,提高了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然而,技术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图书馆技术投入不足,导致平台功能单一、用户体验不佳;技术更新速度快,图书馆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难以跟上发展步伐。
(三)服务模式与用户体验实践
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最终是为了服务用户。目前,图书馆主要提供线上检索、文献传递、专题服务等服务模式。线上检索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查找所需资源;文献传递服务满足用户对特定文献的获取需求;专题服务则围绕热点话题或特定用户群体,整合相关特色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一些公共图书馆针对老年用户群体,开展特色资源库使用培训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检索和获取资源的方法,提升用户体验。但在服务过程中,存在服务针对性不强、与用户互动不足的问题,未能充分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导致部分服务内容与用户期望存在差距。
二、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拓宽特色资源采集渠道与深化整合力度
特色资源的多元采集需构建开放协同的资源获取网络。图书馆在维系与地方档案馆、高校院系等传统合作方关系的同时,可借助新媒体平台发起 “全民征集计划”:在官方公众号开设 “我的特色记忆” 投稿入口,鼓励公众上传家族保存的老信件、地方志手抄本、传统节庆活动录像等原生资料,并通过线上展览、用户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增强参与感。线下可联合社区开展 “走街串巷寻记忆” 活动,组织馆员与志愿者深入老街巷、古村落,以影像记录、访谈笔录等方式采集濒临失传的方言俗语、传统手工艺技法等活态资源。
资源整合需从 “碎片化存储” 转向 “体系化建构”。在数字化加工基础上,运用知识组织工具对资源进行深度标引,例如为地方戏曲资源标注 “剧目 — 流派 — 传承人 — 演出场地” 等多维标签,建立跨资源的关联检索路径。针对历史文化资源,可采用 “时空轴 + 主题链” 的双维度整合模式:以时间轴串联不同朝代的文献记载,以主题链聚合同一文化现象的多形态资源(如诗词、绘画、实物照片),形成立体的知识脉络。
(二)加强技术创新与提升人员技术能力
技术应用需兼顾服务效能与用户体验的平衡。在基础技术层面,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资源的分布式存储与动态扩容,确保用户在高峰时段仍能流畅访问;借助大数据分析用户检索习惯与资源下载偏好,优化首页推荐算法,例如为常查阅地方文献的用户优先展示新收录的县志数字化版本。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珍稀资源存证,为每部古籍善本生成唯一的数字指纹,记录其采集、数字化、利用的全流程信息,防止内容篡改与非法传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 “数字展厅”,将馆藏文物的三维模型嵌入虚拟场景,用户可通过鼠标拖拽或手势交互多角度观察器物细节,增强资源的沉浸感。
人才培养需建立分层分类的能力提升体系。针对技术管理人员,定期组织参加行业技术峰会,了解人工智能在文献分类、智能问答等领域的最新应用;对于一线服务人员,开展 “技术应用工作坊”,通过模拟操作教学使其掌握基础的数据可视化工具使用方法。
(三)优化服务模式与增强用户互动交流
服务模式的优化应以用户需求洞察为起点。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使用痛点:科研人员可能更关注资源的时效性与跨库整合能力,而普通读者则侧重界面友好性与资源故事性。针对前者,可推出 “学科情报速递” 服务,由学科馆员每周梳理本领域特色资源更新动态,以图文摘要形式推送给相关研究者;针对后者,开发 “资源故事汇” 栏目,将古籍中的民间传说、老照片背后的城市记忆等内容改编为短音频或图文故事,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满足大众的文化休闲需求。
互动机制的创新需打破单向服务壁垒。建立 “用户贡献奖励制度”,用户上传原创资源、参与资源纠错或提出建设性建议,均可累积积分并兑换专属权益,如优先获取线下展览门票、定制个性化资源检索报告等。在资源库平台增设 “互动社区” 板块,支持用户发起话题讨论。
(四)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推动资源共享
跨机构合作需构建制度化的协同框架。图书馆可联合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成立 “特色资源共建联盟”,制定统一的资源采集标准与元数据规范,避免重复建设与数据孤岛。例如,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中,各馆按地域分工采集革命旧址影像、烈士书信等资料,通过联盟共享平台实现跨馆检索与文献传递,用户无需重复注册即可获取多馆资源。与文化机构的合作可聚焦资源活化利用。
跨领域共享需挖掘特色资源的多元价值。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 “数字乡土教材”,将地方民俗、历史事件等资源转化为中小学思政课、文化课的教学素材,例如以馆藏的抗灾历史文献为基础,制作 “家乡防灾减灾史” 互动课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创企业建立资源授权机制,将传统纹样、民间故事等元素授权用于文具、服饰设计,例如某图书馆将馆藏的古代吉祥图案授权给服饰品牌,推出 “典籍里的中国风” 系列服装,在实现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扩大文化传播半径。
三、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对于传承文化、促进学术研究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特色资源库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资源采集整合不充分、技术应用不足、服务模式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拓宽资源采集渠道、加强技术创新、优化服务模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等优化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水平,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芳.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探索——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市级图书馆为例 [J]. 图书情报导刊, 2025, 10 (01): 6-12.
[2]孙晨.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研究 [J]. 参花, 2024, (22): 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