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施工中常用起重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探究

作者

余日胜

中交二航局(昆明)建设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在工程施工起重类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在阐释起重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工程施工中起重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工程施工中起重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工程施工;起重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工程施工中常用起重类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设备的选择、安装、使用、维护和拆卸等多个环节,因此起重类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起重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起重类特种设备主要包括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装卸桥、缆索起重机、汽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履带起重机、铁路起重机、塔式起重机、门座起重机、桅杆起重机、升降机、电葫芦等。

起重类特种设备在工程施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保障人员安全。起重类特种设备操作复杂,一旦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对操作人员和其他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第二,确保工程质量。起重类特种设备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工程材料的运输和安装,其安全管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保障施工进度。起重类特种设备的高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安全管理是确保设备稳定运行、避免故障停工的关键。第四,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起良好的安全管理可以提升施工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工程施工中起重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现场安全防控管理问题

2.1.1 设备状况不佳

部分起重机械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和限位装置配置技术性能落后,存在人为可调整的情况。例如,塔机的力矩限制器可能被人为调整,施工梯的安全防坠器过期仍在使用。此外,一些产品结构部件、附件缺乏维修保养,锈蚀严重。

2.1.2 安装过程不规范

在安装起重机械时,可能存在螺母、地脚螺栓固定基础节不使用防松措施,只用紧固螺母而无防松螺母的情况,容易造成螺母松动。同时,高强度螺栓采用普通螺栓代替,连接用高强度螺栓易松动,主要是在安装时预紧力不够。

2.2 操作人员素质问题

2.2.1 培训不足

施工现场起重类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未经正规培训便上岗操作。有的操作人员甚至先上岗操作一段时间,再补办操作证。

2.2.2 违规操作

由于操作人员技能与责任心的不足,存在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如超载或斜吊物品等,造成安全事故。此外,还存在指挥信号混乱、指挥不当或在无指挥人员情况下作业的情况,这可能导致塔机司机误操作,甚至在多塔作业中发生碰撞。

2.3 安装单位资质问题

2.3.1 挂靠资质

在施工过程中,一部分安装队伍存在挂靠资质的情况。安装公司虽然表面上按照资质条件配备了相应的建造师、工程师、三级安全员等人员资质,但实际上并未按照资质要求配备相关人员,形成虚岗。

2.3.2 不熟悉规范

许多安装单位没有相适应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没有相适应的检验仪器与手段,没有相适应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操作工,导致“自检、互检、交接检”流于形式,建筑起重机安装质量低下。同时,安装人员不熟悉国家的建筑起重机械的使用、安装、拆卸的安全技术规范。

2.4 使用维护问题

2.4.1 安全管理措施缺失

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存在设备安装后没有经过验收合格便投入使用的问题。为了节约成本,有的施工企业在起重类特种设备安拆、顶升环节聘请无安装资质的单位或无安拆资格证的个人进行作业。

2.4.2 管理松懈

在起重类特种设备使用过程中,有的施工企业对操作人员的管理松懈,导致误操作或违章作业。同时,对设备的维护保养不规范,没有认真对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制定清晰的维护保养标准。

3 工程施工中起重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3.1.1 设置安全标识与警示

施工企业应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如“禁止入内”“注意安全”等,以警示未经培训的人员不要接近起重设备作业区域。在起重设备的操作区域、危险区域等关键位置设置警示灯、警示带等,提醒操作人员和其他人员注意安全。

3.1.2 加强现场巡视与监督

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检查起重设备的运行状态、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等,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操作人员规范操作。施工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督岗位,对起重设备的安装、拆卸、使用等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各项操作符合安全规范。在此基础上,加强施工现场的通风、排水和照明设施,确保作业环境安全、舒适;对起重设备作业区域进行合理规划,避免与其他施工区域产生交叉作业,减少安全隐患。

3.1.3 加强现场协调与沟通,强化责任落实与追究

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现场各相关单位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确保起重设备的安装、拆卸、使用等各个环节顺利进行。在出现设备故障、人员受伤等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救援和处理。

强化责任落实与追究方面,施工企业应将起重类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明确他们的职责和权限。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进行追究,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得到有效执行。

3.2 提升操作人员综合素质

3.2.1 严格资质审核

施工企业要加强操作人员管理,操作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取得岗位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关作业。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岗位证书(即《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无证人员不得上岗。从事起重机械设备安装、拆卸、指挥和作业的人员应体检合格,无妨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

3.2.2 制定培训计划

施工企业应加强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为此,施工企业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起重设备,制定相应的操作人员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的使用方法、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等。

3.2.3 加强监督与考核

施工企业要制定完善的起重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设备安装、拆卸、使用、维护等方面的规定。在此基础上,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例如,设立起重设备操作台,由专人负责控制设备的起升、行走等操作;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他们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3.3 严格审查安装单位资质

3.3.1 核查资质证书与信誉

在选择起重类特种设备安装单位时,应首先核查其是否持有有效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安装(或维修)安全许可证。确保安装单位的资质证书在有效期内,且与其所从事的安装业务类型相匹配。在施工中,还要对安装单位的资质进行定期复审,确保其持续满足相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同时,通过查阅安装单位的过往业绩、客户评价等方式,了解其安装质量和信誉情况,优先选择业绩良好、信誉度高的安装单位。

3.3.2 加强安装过程监督

第一,要求安装单位在安装前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方案,明确安装工艺流程、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要求。施工企业对施工组织方案进行审核,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在安装过程中,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和检查,确保安装过程符合施工组织方案的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安装单位进行整改。安装施工完毕后,应立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持检测合格报告和相关表格办理准用证方可使用。

3.4 定期保养与维护设备

3.4.1 制定详细的保养与维护计划并严格执行

施工企业应根据起重类特种设备的类型、使用环境、工作强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保养周期。一般来说,可以每1-2个月进行一次定期保养,确保设备的良好运行。保养内容应包括设备的清洁、润滑、紧固、调整、检查等方面。例如,拆卸指定的部件和防护罩进行清洗和检查,调整各机构零部件的配合间隙,紧固松动的部件和零件,更换易损件等。除了定期保养外,还应制定设备的日常维护计划,包括设备的日常巡检、故障排查等。

制定了详细的特种设备保养与维护计划之后,还要严格执行保养与维护计划。一方面,明确保养与维护工作的责任人,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责任人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的保养与维护方法。另一方面,定期对保养与维护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计划得到严格执行。对未按时完成保养与维护工作的责任人进行处罚,并督促其及时整改。

3.4.2 建立设备保养与维护档案,加强故障的预防与处理

第一,记录保养与维护过程。对每次保养与维护的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保养时间、保养内容、维修人员、设备状态等信息。

第二,分析保养与维护数据。定期对保养与维护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潜在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保养与维护措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第三,加强设备故障的预防与处理。通过定期保养与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的潜在故障隐患。例如,对易损件进行定期检查并更换,对松动的部件进行紧固等。一旦设备发生故障,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排查和处理。对故障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设备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结语

工程施工中常用起重类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施工企业应综合采取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提升操作人员综合素质、严格审查安装单位资质、定期保养与维护设备等对策,有效地提高起重类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安全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起重类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刘一卓.浅谈工程施工中常用起重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J].四川建材,2025,51(01):206-208.

[2]李洪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0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