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王锐

身份证:510182198304212018

摘要: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其质量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寿命、安全性能和社会公共利益。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与高标准的建设要求,如何实现全过程、全要素的质量管控成为关键。本文从建筑施工中的常见质量影响因素出发,分析当前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科学化、制度化、智能化的优化策略,为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施工质量;全过程控制;优化策略

一、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要素与存在问题

(一)施工环节衔接复杂影响质量连续稳定

建筑工程施工涉及基础、结构、装饰、安装等多个分项工程,施工环节之间高度依赖但衔接管理常存在断点,容易引发阶段性质量缺陷。各分部分项工序在转换过程中如未及时进行交接检查与过程确认,易导致后续施工无法准确对接前期成果,形成尺寸偏差、构造缺陷或材料浪费。施工单位在现场管理中往往更关注进度与成本指标,对质量过程监督不到位,致使局部区域施工粗糙甚至形成返工风险。现场技术人员若未充分掌握前后工序技术参数与搭接要求,也会造成节点处理粗放,破坏整体质量连续性。应建立标准化流程与节点验收机制,确保工序衔接的顺畅与精度,为整体质量稳定提供技术与制度保障。

(二)技术力量与施工能力不均制约质量执行效果

施工质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项目管理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操作能力。在实际工程中,部分项目存在技术交底不到位、施工指导不系统的问题,现场操作人员缺乏对施工规范、工艺流程的全面理解,容易在关键部位出现质量失控。特别是在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管理与施工两端的知识断层使得先进技术难以落地,甚至引发质量事故。劳务队伍之间的作业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同一施工面上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最终成品一致性与结构稳定性。应加强对现场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技能考核,推动项目团队技术力量均衡配置,实现管理端与执行端的高效协同。

(三)质量管理机制缺乏系统性与实效性

在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部分企业仍沿用传统静态检查制度,缺乏对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与实时反馈机制。施工过程的质量管控主要集中在竣工验收与阶段抽检,未能做到事前预防与过程控制并重。一些单位在执行质量标准过程中存在选择性适用、标准落实不到位等现象,造成标准体系缺乏严肃性。质量责任界定模糊亦是常见问题,当质量缺陷出现时追责路径不清,责任转移现象严重,影响管理体系的权威性。企业层面质量考核机制与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一线人员质量意识不强,缺乏主动管控的积极性。需构建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推动质量控制制度从“形式执行”向“实效导向”转变。

二、建筑施工质量优化的系统路径与实践措施

(一)健全标准体系推动过程节点的规范化控制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严谨、覆盖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是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的根本保障。应在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制定项目专属质量技术标准,并细化到各关键工序、各构造节点、各验收环节。通过制定操作指南、工艺模板与检验记录表,将质量控制从管理口号转化为具体指标与行为约束,实现标准可量化、责任可追溯。工程技术人员应在施工前对标准体系进行系统培训,并在施工过程中建立质量跟踪台账,记录每道工序的实际参数与操作状态,为后期评估与追责提供数据支撑。在现场施工中推行质量样板引路制度,通过实物样板明确质量目标与执行路径,引导施工人员对标操作,形成可控、可查、可复制的质量管理模式。

(二)强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施工数据动态监测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效率,是当前建筑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应全面引入施工管理平台,将施工进度、工艺参数、人员设备、材料批次等信息实时上传,实现数据集中处理与动态展示。在关键施工环节应用传感器与智能检测设备,对混凝土强度、温湿度环境、结构变形等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质量偏差并反馈至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判断质量隐患趋势,提前预警风险点,指导技术人员精准干预。在系统管理平台中设立质量事件处理机制,实现从异常识别、分析、整改到复验的全流程记录。利用BIM模型与GIS系统实现空间精确定位与信息关联,将每个构件与其施工过程数据绑定,构建完整的质量档案体系,提升工程全过程的质量可视化与溯源能力。

(三)完善责任机制落实各环节质量管控职责

建立明确清晰、职责到人的质量责任体系,是提升施工质量的制度保障。应将质量责任从企业管理层延伸至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班组长及操作工人各个层级,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在项目启动阶段,通过质量责任书制度明确各岗位质量指标、行为规范与奖惩规则,实现质量责任制度化、文件化、规范化。现场作业过程中要设置专职质量员,对每道工序进行实时巡查与旁站监督,确保操作符合规范要求。对于关键节点的施工操作,应建立质量验收签字制度,责任人签字即对质量结果负责,形成可核查、可倒查的责任链条。项目管理团队应定期召开质量例会,通报问题、分享经验、复盘案例,推动各岗位责任意识提升,营造全员质量管控的良好氛围。

(四)推动质量文化建设提升全员质量意识水平

高质量建筑项目的落成不仅依赖于制度与技术,更需要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氛围,引导员工将质量目标内化为职业行为标准。应从企业层面构建“以质量为生命”的价值导向,将质量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员工培训、行为规范与考核激励体系中。在日常管理中加强质量教育培训,以案例教学、标准讲解、现场观摩等方式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对于施工现场应设置质量文化展示区,通过视觉标识、质量标语、案例图板等方式强化员工的日常感知与行为约束。对在质量管理中表现突出的团队与个人给予及时表彰与物质激励,建立正向反馈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在质量事故处理中,应坚持问题导向与责任导向结合,既要追责问责,也要总结反思,推动质量文化从管理层走向基层,从制度化走向习惯化。

结束语: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其优化不仅关系建筑安全,也体现管理水平与发展潜力。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强化信息化手段、健全责任机制与培育质量文化,可以有效构建全流程、全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以系统性、规范性与前瞻性为导向推动施工质量管控,方能实现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荣.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3,50(02):118-123.

[2]张彬.建筑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路径探索[J].工程建设标准化,2023,39(04):91-97.

[3]郑浩.基于BIM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3,15(06):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