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中的运用研究
陈云
深圳市布心小学 518019
摘要: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实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和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本文以深圳市布心小学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发展性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其教育价值,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与建议。研究发现,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通过深圳市布心小学的实际案例分析,本论文总结出具体实施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深圳市布心小学
一、小学数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意义
(一)“数学不是终点,而是旅程”——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源泉
与传统课堂教学中偏重对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估,重视分数、正确率等结论评价相比,发展性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一种“跳出”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价模式,更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强调对认知发展、情感态度以及学生学习品质等方面由量及质的引导,既重视学生的当前发展状况,更强调对学习潜能及其成长路径的动态性关注。
深圳市布心小学数学教师紧扣“问题链”创设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自主发现、合作探索,形成各自的解题策略。一次“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关注学生结果的准确性,更重视探究过程的经历、错误的试错与反思记录,让发展性评价像路标一样,让学生不断前进看到自己的进步,生成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欲望。
(二)“镜子与灯光的双重角色”——助推教师精准教学与专业成长
教学评价可以提供支持学生成长,同时改善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功能,换句话说,它本身就是一面反馈教学实施状况的“镜子”、一道照亮教学反思与改进的“灯”。教师可以就学生学习中反映出的状况、偏差模式、思维路径等,综合判断与把握学生的个体学情与学需,更为科学、精准地设置教学环节与个别化指导策略。
布心小学把发展性评价的数据梳理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去,如在平时教学中进行“错题诊断册”应用,学生主动梳理自己的问题或错误,教师将学生经常错的问题进行汇总,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应对。如单元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单元中发现学生对于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辨析问题比较难,课堂上再设计一个“图形诊断训练营”,从具体生活场景和互动诊断练习的背景下加以强调和巩固。通过发展性评价数据的支撑,使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采取措施与因时应变,也更有效地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
二、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策略 ——以布心小学为例
(一)“任务剧场”式评价:让学习融入真实情境
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是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实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运用能力的渠道之一。“任务剧场”式教学评价,就是将数学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为具有一定真实性、挑战性和合作性特点的任务内容,学生要像在“戏剧”中扮演角色、解决问题,在完成有意义任务的同时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与内化。这样的评价形式在打破传统的知识灌输与纸笔测验的教学与评价方式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解决能力与合作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深圳市布心小学“测量与估算”单元教学的设计基于一个项目情景:“以‘你来做校园规划师’改造学校花坛。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测量学校花坛的长、宽、高,估算后用相关数据做笔算或估算,并根据预算制作改造计划,每个小组还要做一个表格把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再当面向同学汇报,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设计评审团”——你的设计怎么样,能不能改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测量与估算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说理能力,而这个过程中,老师关注的不只是过程的观察、结果的展示、同伴的反馈评价,还更进一步,用同伴互评等多维度方法对学生给予评价和反馈。
(二)“阶梯评价卡”:为不同起点设计不同的终点
发展性评价突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多元化的发展,而作为起始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层次、学习速度、知识基础等都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对学生们实行一致性的评价标准很难反映出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难易程度与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阶梯评价卡”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差异评价,其评价标准是以多层次目标为标准,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空间。
在深圳市布心小学的“计算图形面积”的学习单元中,教师设置了三种不同层次任务的挑战卡:第一档的挑战卡中为学生完成的基本概念与公式问题,第二档的挑战卡中包含一些需要经过几个步骤的综合问题,第三档的挑战卡则是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探索性问题及不同的比较策略。学生们在课堂中根据自己能力和兴趣水平自主选择挑战卡进行挑战,做完自我反思和评价后与同伴进行互评与讨论。更让人感动的是有一位数学水平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前期基本上老是把基本的运算算错,经老师带领与鼓励与反复练习后,他竟然能够勇敢地去挑战“第二档”的“进阶挑战卡”进行尝试并做出了成绩,同时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同级学生的好评,让他的数学学习有自信,学习更积极与勇敢。从基础到进阶再到高阶的不同难度学习阶梯上评价卡,让学生可以在自己能力、兴趣发展下更自信成功地挑战成功,也使老师能做到“因材施评”“以评促学”真正实行,更可以为未来一些有温度、有高度的数学课堂创建指明正确方向。
(三)“同伴教练制”评价:让学生成为彼此的老师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评价主体,而是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变成“自评—互评—师评”三位一体的过程。其中,“同伴教练制”是评价中一种互帮互助式的生生互动性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使学生在当“学习教练”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训练其表达、倾听和思辨能力。
在深圳市布心小学的一节主题为“解决问题”的数学课上,笔者尝试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伙伴互批”这一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题目之后,与预先安排的“学习伙伴”进行交流,由教师呈现的批改评价卡“批改自己的同桌的答案,从列出步骤、解决问题计算是否正确、写话是否规范三方面进行”,每一方面对号入座给予加分,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完善。如有一个学生在答完“计算水管总长度”的问题之后没有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清晰地回答,不注意计算方法中的单位,通过跟同组学生的对话,帮他发现其中的逻辑错误,并引导他图示方式列问题,该生在随后的改进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更加感受到了表达的重要性。课堂中,教师观察批改过程,记录反馈信息,重点关注学生互相批改中存在问题和自己的反思与表达是否清晰,随时微调教学设计。这一策略赋予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是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同伴教练制”使得学生在这一环节,不再是听教师讲、向老师请教,而是成了学习评价、教学改进的主体参与者,真正做到了“以评促学、以学促评”。
三、结语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一种评价手段,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学习理念的转变。通过深圳市布心小学的实地实践,我们看到:当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课堂教学将更具生命力。未来的发展中,应持续优化评价工具、加强师资培训和家校协同机制,推动发展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与长效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秦梦真.表现性评价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以苏教版三年级问题解决为例[D].集美大学,2022.
[2]林维维.发展性评价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2021.
[3]王梅.小学数学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结构的有效方法[J].知识文库, 2020(20):22-23.
[4]韦德明.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创新例谈[J].电脑乐园, 2021(4):0150-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