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方法

作者

曾建梅

深圳市龙岗区宝龙科技城实验学校(集团)碧新小学

摘要:“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是全面、全过程地实施,“大思政”的思想被提出,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政课程,也不再局限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而是要继续扩大思政课的范围,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更多的团体融入到道德教育之中,从而使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学校及老师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使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更加生动。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从学校道德教育的角度,阐述了实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思政;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2022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总体的要求与路径,为学校落实德育工作、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指引。基于此,学校需要全面分析落实大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基于自身情况分析当下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联系新的教学要求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

1.构建德育校园文化

校园是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中所构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开展小学德育教育需要重视德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当下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德育的内容长期没有得到更新,内容比较陈旧,可能不符合现代社会环境下学生遇到的各种德育问题,这不利于让学生学习更多样化的德育内容和掌握实用性的处理方法; 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参与度不足, 这不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从而影响了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为改善这样的教学现状,在构建德育校园文化时学校应该鼓励全员参与,除了相关部门的加入,学校还应该鼓励各学科教师和学生等共同参与进来。参与者可以去探究当下社会存在的各种德育问题、案例,然后将这些内容整合成德育资料库,为后续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这能够保障校园德育文化内容建设的创新性和体现德育的时代特征。在校园德育文化的构建中还应赋予创作者更多的自主权,以确保校园文化构建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这样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可以吸引师生的关注,通过这样的校园文化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实现德育工作的全面化。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创办校刊、校报, 开设红领巾广播站等渠道定期向全校师生征集作品,校刊、校报、广播站等可采用版块丰富、内容生动有趣,积极向上的原则,传播校园文化,弘扬校园正能量,推动学校德育文化建设。这样的阵地建设不仅丰富了校园物质文化还加强了精神文化的构建,能够在提升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五育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打造德育与学科融合课堂

大思政背景下,要求构建强大的德育教师队伍,以实现全员教育。因此,德育不再是小学班主任的单一职责,而是广大教育者的共同职责,旨在全方位渗透德育内容,发挥各学科的教学优势,这可以实现德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是当下教育背景下落实德育的重要路径。为此,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和为他们提供交流学习的渠道,以促进他们教学观念的更新,帮助他们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科教师受传统考核机制的影响往往以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未有效结合德育来设计教学方案,这导致他们所教学的内容单一,未充分发挥学科协同育人的价值。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学科教师需要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来深入挖掘学科中优秀的德育内容。

比如,在不同的节日期间,学校可以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融合语文、美术、科学、 书法、劳动等学科设计相应的活动主题来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这样不仅可以渗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还可以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来落实德育工作。如,在春节、元宵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围绕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可以鼓励学生到博物馆、文化馆、社区等公共场所参与社火庙会、舞龙舞狮、春节送福、放花灯、猜灯谜等活动,或者鼓励学生在家开展制作年食、线上搜集有关于春节、元宵节的发展起源和各地习俗等相关资料等活动,通过手抄报、 特色作业方式在校园、班级、学校公众号等渠道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多层次、多维度了解民风民俗、地域文化,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使学生深切感受民俗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除此以外,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估的重要方法。受传统考核方式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未有效关注学生的综合学习表现,这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优化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以检验德育的效果。

3.提升教师德育专业素养

为了促进各学科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学校可结合实际重点以 “小切口,深度研”为教研导向,通过在学科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中抽出一定时间精准聚焦学科相关的德育内容,不断深化关于德育的教学研究并深入探索。通过“小切口,深度研”,提升教师德育专业素养。比如,在数学学科教研活动中,可以组织教师通过对数学文化在数学课中的渗透研究,在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样的研究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推动了各学科德育工作的不断渗透和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活动的全方位开展可以助力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这对于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元素,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其次,各学科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将德育进行深入融合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各学科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再次,家庭、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和学习场所,二者应加强联系和沟通,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助力, 以增强德育的效果。最后,教学评价作为有力的外部手段能够引起小学生的重视,学校应完善相关的德育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媛媛.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主题班会的策略探讨[J].甘肃教育研究,2024(21):48-50.

[2]陈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2):170-172.

[3]朱肖兰.小学德育教育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措施探究[J].新教育,2024(35):04-06.

[4]金娴,金高军.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职业,2024(16):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