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精益管理体系的生命科学商业模式优化与市场扩张研究

作者

庄淑萁

赛默飞世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1、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解析

生命科学企业的商业模式由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构成。独特的客户价值主张是基石,体现在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如针对罕见病的特效疗法)或提供关键诊断支持(如伴随诊断指导精准用药)[1]。实现此价值依赖于高效的关键业务与流程链条,涵盖从靶点发现、临床前研究、CMC 开发、注册申报到规模化生产及多渠道分销的全过程。

支撑这些流程运转的是企业的核心资源能力,包括具有排他性的知识产权(IP)、顶尖的科研与商业人才队伍、创新型技术平台(如基因编辑、单细胞测序)以及符合 GMP/GSP 等要求的严格合规质量体系。在价值传递环节,客户关系与渠道策略至关重要,常采用直销(面向核心医院、实验室)、分销(通过经销商网络覆盖广阔市场)以及与关键意见领袖(KOL)深度合作(推动学术认可与临床采用)相结合的模式。最终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创新产品(药品、器械、试剂)销售和专业服务收费,其成本结构则以高额的研发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及严苛的合规成本为主要特征。

图 1 精益管理模型

2、精益管理驱动商业模式优化的应用路径

2.1 优化价值主张

2.1.1VOC 工具深度融入需求洞察与产品定义

精益管理通过结构化客户之声(VOC)工具,系统提升价值主张的精准性与竞争力。生命科学企业可运用深度结构化访谈,精准挖掘患者、临床医生及支付方(医保、商保)的未表达或未满足的核心需求(如治疗便捷性、疗效持久性、可负担性)。结合 Kano 模型分析,科学区分基本型、期望型与兴奋型需求,明确产品开发优先级,避免资源投入与市场脱节[2]。例如,在新药研发立项阶段,通过 VOC 分析可早期识别具有明确临床价值和支付潜力的靶点或适应症,显著减少后期开发失败风险与资源浪费,确保产品定义紧密契合真实市场需求。

2.1.2 精益设计思维驱动客户价值创新

精益设计思维(LeanDesignThinking)是精益管理体系中驱动客户价值创新的核心方法。其强调快速迭代、原型构建与早期验证,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可加速开发更贴合市场、用户友好的解决方案。在诊断设备开发中,通过构建操作流程原型并在真实用户(如检验科技术人员)中快速测试反馈,可识别并消除不必要的操作步骤或界面复杂性,显著提升设备易用性和检测效率。在患者服务设计上,应用最小可行服务(MVS)模型进行小范围试点,收集患者体验数据并快速迭代优化(如优化随访提醒系统、改善用药指导材料),能高效提升患者依从性与满意度,塑造差异化服务价值。

2.2 重构关键流程

2.2.1 研发价值流优化

精益管理通过价值流分析(VSM)系统优化研发流程,加速创新周期。针对生命科学研发(靶点筛选、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周期长、成本高的痛点,应用 VSM 可清晰识别流程中的非增值活动,如等待伦理审批、数据整理耗时、样本传递延迟、因设计缺陷导致的返工等[3]。基于此,引入精益项目管理方法(如设置阶段门限、强化跨职能协作)、推行模块化分子设计理念、实施并行工程(如在临床 II 期即启动生产工艺开发与验证准备),能有效消除等待与返工,大幅缩短从实验室发现到市场上市(Time-to-Market)的关键路径时间。

2.2.2 精益供应链管理

精益管理赋能构建更具韧性、成本效益与响应速度的生命科学供应链。运用精益采购策略,基于真实需求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确保关键原材料(如高活性原料药、特殊耗材)的稳定供应与成本可控。在生产与分销环节,建立拉动式(Pull)系统,依据下游客户(医院、药房)的实际消耗触发补货与生产指令,显著降低在制品与成品库存水平及仓储成本。通过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如共享需求预测、库存可视),增强全链条应对突发扰动(如疫情导致的物流中断、原材料短缺)的快速响应与恢复能力,保障患者用药的连续性与可靠性。

3、基于优化商业模式的精益化市场扩张策略

3.1 精益原则指导下的新市场进入策略

3.1.1 精益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

在优化商业模式基础上,精益原则指导的新市场进入首先强调快速、低成本验证。运用精益管理中的问题解决工具,设计聚焦关键假设的精益市场调研,例如针对目标区域特定疾病谱、患者支付能力、核心诊疗指南、医保政策及主要竞争对手进行结构化数据收集与专家访谈。此方法可高效识别准入壁垒(如本地化临床数据要求)、评估市场规模潜力及竞争风险,形成可靠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显著降低因信息不全或误判导致的盲目进入风险与资源浪费。

3.1.2 最小可行产品与迭代式市场渗透

基于精益验证的新市场,采用最小可行产品(MVP)策略进行迭代式渗透。即推出仅包含核心功能、满足目标用户最基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版本(例如,新地区仅上市核心适应症药物,或提供基础诊断检测服务),以最小投入快速进入市场。随后,紧密收集早期用户(医生、患者、渠道)反馈,结合当地实际需求与监管要求,快速进行产品迭代(如增加本地常见适应症、优化说明书语言、调整剂型规格)或服务升级(如增加本地化技术支持)。此策略有效避免过度投资于未被验证的“完整”方案,加速市场学习曲线,实现风险可控的稳健扩张。

3.2 利用精益能力加速产品线延伸与客户拓展

3.2.1 平台化技术与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产品开发

依托通过精益管理方法优化而建立的平台化技术(如单抗开发平台、基因检测通用试剂体系)和模块化设计理念(如诊断仪器的标准化检测模块、药品的柔性化生产线),显著赋能产品线延伸。当拓展新适应症或开发次代产品时,可在已验证的技术平台和模块基础上进行针对性优化或组合,大幅减少重复性研发工作、加速工艺转移与验证进程。这不仅缩短了新产品/新适应症的上市周期,也有效控制了开发成本与失败风险,使企业能更敏捷地响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3.2.2 精益客户关系管理深化价值交付与拓展

精益 CRM 聚焦运用精益管理工具深化现有客户价值挖掘与拓展。系统性地运用 VOC 机制(如结构化客户满意度调查、关键客户定期访谈),收集客户在产品使用、技术服务中的痛点与期望。应用根源分析(RCA)等精益工具快速解决客户问题,提升满意度与忠诚度。同时,分析客户使用数据与反馈,精准识别交叉销售(如向使用 A 仪器的客户推荐配套试剂 B)与向上销售(如向使用基础版软件的客户推荐高级分析模块)机会,或基于客户研究需求推荐相关的新产品/服务,实现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收入增长。

3.3 精益并购整合

3.3.1 基于精益管理的尽职调查与整合评估

在并购扩张中,精益管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用于尽职调查与整合评估。除常规财务法律审查外,重点评估目标公司的精益成熟度:考察其是否存在可视化日常管理、标准化作业流程、持续改进文化及关键流程(如生产、研发)的效率指标。分析双方流程的可整合性,识别具体的协同机会点,例如通过整合供应链削减采购与物流成本、合并重叠的研发项目减少开支、或利用被收购方特殊技术平台补强自身管线。此评估为后续整合规划及协同价值量化奠定坚实基础。

3.3.2 精益工具箱在并购后整合中的应用

在并购后整合(PMI)阶段,快速导入精益工具箱是释放协同价值的关键。在文化融合方面,通过共同开展精益基础培训、联合改进项目(KaizenEvents)建立共同语言与信任。在流程对接上,运用价值流图(VSM)重新设计跨实体的端到端流程(如订单到现金、研发到上市),消除冗余环节;推行统一的标准作业程序(SOPs)和可视化绩效管理看板。在运营协同方面,应用精益采购整合供应商资源,优化制造网络布局与产能分配。精益工具的系统性应用能显著降低整合阻力,加速协同效益(成本节约、收入增长)的释放,并缩短整体整合周期。

4、结论

本文系统论证了精益管理体系在驱动生命科学企业商业模式优化与市场扩张中的核心价值。通过深入解析行业特有的商业模式要素(价值主张、关键流程、核心资源、客户关系、收益成本结构),研究明确了优化方向。实践表明,深度融合精益管理理念与工具,能有效提升生命科学企业的运营效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响应速度,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论支撑。

参考文献

[1]王雪萍,毛丹丹,王艳.精益管理模式指导的无缝隙手术室护理方案在胃肠道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4,48(08):81-83.

[2]方奕霞,王兴萍,滕冬梅,李淑艳.基于精益理论眼科手术器械供应标准化模型构建与实践[J].现代医院,2023,25(07):1038-1041.

[3]张维娜,杜晓,郭真.基于精益管理理念的手术室护理在提升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3,48(07):74-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