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电气接入与稳定性分析

作者

张浩

身份证:610203198808080016

摘要: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不断扩大,其电气接入问题及运行稳定性已成为制约电力系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新能源电源的接入特性出发,系统分析不同接入方式对电网的电能质量、负荷平衡与动态响应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频率、电压及系统振荡等稳定性的挑战。通过提出多维度的控制优化策略与电网适应性增强路径,推动新能源发电与传统电网的融合发展,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电气接入;系统稳定性

一、新能源发电系统电气接入特征分析

(一)新能源电源的输出特性对接入方式的适应性要求

风能与太阳能等新能源电源具备波动性强、预测性差的特点,其输出功率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导致接入电网时需具备动态调节能力。新能源发电多采用并网型逆变器输出,与传统同步发电机存在物理响应差异,不能主动参与系统惯性调节和无功支持,给电网稳定性带来挑战。基于此,电气接入方式需充分考虑电源与电网之间的接口特性,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与控制方式,以实现功率平滑输送和频率电压适应。实际接入过程中,应在变流器控制策略中引入并网同步机制,并结合储能或调度系统进行功率缓释,增强新能源输出的可控性与接入系统的适应能力。

(二)并网点电压等级与新能源接入的结构优化匹配

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接入电压等级直接影响其运行稳定性与并网效率。在分布式新能源系统中,多采用低压或中压等级接入,适合就地消纳与区域调度;而集中式风电或光伏基地,则需通过升压变电站接入高压主网,实现大功率远距离输送。在具体接入结构设计中,应根据地理位置、系统规模与接入容量,合理选择并网点与电压等级,以确保系统的电压支撑能力与功率传输能力匹配。若接入点电压过低,易造成系统电压波动剧烈;接入电压过高,则增加成本与调度复杂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结合潮流分析与短路容量评估,设计最优接入方案,兼顾电能质量与系统协调。

(三)新能源电源接入对电能质量的影响机制

新能源系统通过逆变接口接入电网,易引入谐波、电压闪变与无功波动等电能质量问题。逆变器开关频率较高,在输出过程中产生非正弦波电流,造成谐波污染,影响其他设备的稳定运行。新能源输出功率的波动性使得系统电压出现频繁扰动,特别是在高比例接入区域,更易引发电压闪变与暂态过电压问题。此外,逆变型电源缺乏惯性支撑与无功能力,在电网负荷变化或故障时难以提供快速响应,进一步削弱系统稳定性。针对这些问题,应在设计阶段设置滤波器与无功补偿设备,并在控制系统中引入电能质量调控算法,提升新能源电源与电网的协同性能,降低电能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

二、新能源发电系统稳定性提升的关键路径研究

(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对电网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及调控

在传统电力系统中,频率稳定依赖于同步发电机的机械惯量响应与一次调频机制。而新能源系统由于采用逆变器输出,缺乏自然惯量,无法在系统频率扰动时提供即时惯性支撑。在新能源接入比例较高的电力系统中,频率响应能力显著下降,频率跌落速度加快,甚至可能触发频率保护装置大规模脱网,导致连锁事故。解决频率稳定问题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模拟惯性控制技术赋予逆变器频率响应能力,使其在系统频率下降时临时释放储能或调整输出,模仿传统机组的惯性行为;另一方面,构建区域级储能系统,提升系统的快速调频能力,实现虚拟同步发电控制。同时,应调整电力市场辅助服务机制,激励新能源参与频率调节,提高系统频率支撑资源的多样性与冗余度。通过技术与机制双轮驱动,可有效缓解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对频率稳定性的冲击。

(二)新能源接入电压稳定性影响与动态无功补偿策略

新能源发电输出中性点未接地,且缺乏同步电机的电压支撑能力,导致在系统潮流波动或故障扰动时易发生电压不稳现象。逆变器型电源无法主动提供动态无功调节,当系统出现电压跌落或升高时,其电压支撑能力受限。尤其在电网末端或弱电网区域,集中式光伏或风电并网后,电压波动频繁,甚至引发电压崩溃风险。为了提升系统电压稳定性,应在新能源并网点部署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如静止无功发生器(SVG)、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等,通过快速响应实现无功电流调节。此外,在控制系统中引入基于预测的无功需求响应模型,结合负荷变化与电网状态,主动调整无功输出,增强电压动态稳定性。网络规划方面应强化新能源发电场的区域电压支撑设计,通过区域协调调压与集中调控策略,实现电压分布均衡,保障电压运行稳定。

(三)新能源并网对系统阻尼与小干扰振荡稳定性的作用分析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常会受到负荷扰动、线路切换等小扰动影响,若系统阻尼不足,易引发低频振荡,降低电网稳定性。新能源并网削弱了系统总惯性与电磁耦合能力,对阻尼支撑贡献较低,尤其在高比例风电或光伏区域,系统振荡模式与频率特征发生变化。逆变器的控制策略与并网电抗的配置也影响其对振荡的响应能力,不当的参数配置可能使其成为激励源,放大扰动信号。为提升阻尼性能,可采用基于功率震荡抑制(POD)的逆变器控制策略,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振荡频率与幅值,动态调整输出功率相位,实现对特定模态的抑制。在区域互联系统中,可通过建立广域阻尼控制平台,融合多站点逆变器与传统调节装置协同调控,形成多节点联动的阻尼增强机制。研究表明,优化的POD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系统低频振荡幅度,提升新能源系统并网后的动态稳定水平。

(四)提升新能源系统并网稳定性的综合协调机制建设

在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的电力系统中,单一控制技术难以全面解决频率、电压与阻尼等多维度稳定性问题。建立涵盖规划、运行、控制与市场机制的综合协调体系,是实现新能源并网稳定运行的关键路径。在系统规划阶段,应开展多场景、多气象条件下的稳定性评估,确定合理的接入比例与并网节点位置,避免形成薄弱区域或稳定性瓶颈。运行控制层面,应构建基于广域监测的在线稳定性评估平台,融合实时测量与预测信息,动态调整功率调度策略。在电源侧,应提升新能源电站的友好接入能力,要求其具备支持虚拟惯量、无功响应、黑启动等电网支撑功能。市场机制方面,可设置稳定性服务补偿机制,引导储能、电动汽车、可中断负荷等资源参与辅助服务,提升系统灵活性。最终形成以“源—网—荷—储”协同运行为基础、以智能控制为支撑、以市场机制为保障的稳定性综合协调体系。

结束语: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优化电气接入方式、引入先进控制策略与构建综合协调机制,可有效提升新能源系统的频率、电压及动态稳定性。未来需加强多领域融合创新,推动新能源系统与电网深度协同,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新型电力系统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志超.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调控技术研究[J].电网技术,2023,43(02):28-36.

[2]刘彦博.基于电气接入特性的新能源并网系统稳定性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3,43(04):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