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树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

张书怡

昆山高新区前进幼儿园

随着自然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树资源因其易得性、多样性与教育潜力,逐渐成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素材。然而,当前实践中仍存在资源利用零散、活动设计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常见树资源为对象,围绕其分类特征与教育价值,构建从识别开发到活动实施的一体化路径,旨在为教师提供具有实操性的课程设计支持,推动树资源在美术活动中的科学运用,促进幼儿在自然体验中实现艺术素养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发展。

一、常见树资源的分类与教育价值

树资源可根据其形态特征与季节变化分为叶、枝、干、花、果、根六大类,每类资源均蕴含独特的美术教育价值。例如,树叶形态多样、色彩丰富,适合用于拓印、拼贴等绘画与手工活动;树枝形态曲折,可用于立体造型与建构游戏;树皮纹理斑驳,是线条观察与质感表现的理想素材。此外,树木随季节更迭呈现的生命周期变化,也为幼儿提供了感知自然规律、理解生命意义的契机。

二、树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构建与实践举例

树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有效运用,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开发路径。本研究构建了“资源调查-价值分析-活动设计-实施反馈”的循环路径,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

(一)资源调查与分类整理

树资源的系统化利用始于全面细致的资源调查。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幼儿园树朋友大调查”活动,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比较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树资源档案。具体包括制作树资源地图,标注各类树木的位置、名称及特征;编制季节性资源日历,明确不同时节可采集的树叶、花朵、果实等材料;建立资源档案袋,收集各类树资源的标本、图片及相关文化资料。

(二)教育价值分析与活动匹配

在资源调查基础上,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各类树资源的教育价值,并设计与美术活动的对接点。以下是三类典型树资源的教育价值分析与活动匹配示例。

1.树叶资源

树叶具有形态多样、色彩丰富、易获取等特点。其教育价值在于感知自然形态美、理解色彩变化和发展观察比较能力。可匹配的美术活动包括:

(1)拓印活动——用颜料拓印叶脉,感受自然纹理;

(2)拼贴创作——利用不同形状的树叶组合成动物、人物等形象;

(3)色彩研究——通过收集不同季节的树叶,制作色彩渐变图。

2.树枝资源

树枝具有天然形态、可塑性强等特点。其教育价值在于发展空间想象力,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理解结构与平衡。可匹配的活动包括:

(1)立体造型——用树枝搭建鸟巢、房屋等结构;

(2)组合创作——结合其他材料制作树枝小人、动物等;

(3)装置艺术——用树枝创作大型集体作品。

3.树皮资源

树皮纹理独特、质感丰富。其教育价值在于培养细致观察能力、感受自然肌理美和激发想象力。可匹配的活动包括:

(1)拓印研究——用纸笔拓印不同树皮的纹理;

(2)质感表现——用绘画材料模仿树皮质感;

(3)联想创作——根据纹理特征进行想象添画。

(三)分年龄段活动设计与实施

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树资源美术活动需要分层设计,逐步深化。

小班活动以感官体验和情感培养为重点。例如在“和树叶做游戏”系列活动中,提供不同质感的新鲜树叶,让幼儿闭眼触摸,用语言描述感受;在树下摇晃树枝,观察落叶飘落,用肢体模仿落叶飞舞;用安全颜料进行树叶拓印,感受形状和纹理。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建立与自然的亲密感,激发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中班活动侧重观察表达和技能培养。以“树的四季”主题活动为例,春季可以观察树枝新芽,用水墨画表现嫩绿的春意;夏季收集各种树叶,制作叶脉书签,学习细致观察;秋季用捡拾的落叶创作拼贴画,表现秋天的色彩;冬季观察树枝形态,用线描表现树木的骨架美。活动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季节树木的变化,学习用美术语言表达观察所得。

大班活动强调创意表现和综合运用。例如“树的生命故事”项目式活动中,第一阶段是幼儿分组选择一棵树进行长期观察,记录其变化;第二阶段是用绘画、手工、摄影等多种方式表现树的特征;第三阶段是创作“树的故事书”,整合各领域经验;第四阶段是举办“树的朋友”作品展,分享创作理念。通过这类深度活动,幼儿的艺术表现力、观察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树资源是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自然教育载体。通过系统化的开发路径,教师能够将常见的树叶、树枝、果实等资源转化为富有审美价值与教育意义的活动内容,支持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提升艺术素养与自然情感。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资源管理机制与教师支持策略,推动树资源在美术活动中的常态化与创新性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王春苗.走近树林走进树林——浅谈园外树林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运用[J].儿童绘本,2020(38):43-44.

[3]张芬.树资源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利用[J].黑河教育,2021(1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