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罗远林
江苏国兴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重庆项目管理公司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复杂、工序繁多、交叉作业频繁,施工现场存在较高安全风险。有效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是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与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本文从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入手,分析施工过程中常见风险类型与诱发机制,探讨不同阶段的安全控制重点,并结合现代信息化手段构建多维度风险防控体系,提出建筑工程中可持续、高效的安全管理策略,以提高整体施工安全水平。
关键词: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建筑工程
一、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构建要素与基础策略
(一)施工安全组织体系的结构设定与运行机制
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需要建立由企业管理层、项目经理部、安全员和作业班组构成的多层级组织体系,明确各级岗位安全职责并设定上下联动的管理模式。项目开工前应组建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设定各工序的安全目标与控制指标,并依据工种特性配备专业安全管理人员。施工单位需制定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响应机制,通过三级安全教育、岗前培训与操作考核确保人员具备相应安全能力。管理过程中以现场巡查、隐患排查、动态整改与闭环验收为基本流程,实现对现场施工状态的实时监督与风险预警。组织体系的运行需借助考核机制与奖惩制度增强执行力,在执行中注重协调与沟通,提升整体安全文化氛围与操作规范水平。
(二)现场安全施工标准的制度化执行路径
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标准包括脚手架搭设、深基坑防护、高处作业规范、临时用电管理等多个方面,每一项标准都需通过现场制度化执行保障落地。各分项工程必须配套专项施工方案与安全技术交底,并经技术负责人与监理单位审批确认后方可实施。施工单位需设立专职安全检查员,对施工过程进行阶段性验收与重点工序旁站监督,确保技术措施与施工方案严格一致。标准化管理应嵌入施工流程中,如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划定危险区域边界、设立封闭围挡与安全通道,使施工环境本身具备可视化、规范化的安全引导功能。通过标准化工具的广泛应用和现场责任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防止违章操作、错误指挥和机械伤害等不安全事件发生。
(三)作业人员安全行为控制与素质提升措施
作业人员是现场安全管理的关键执行者,其安全意识与操作素质直接影响施工行为的安全水平。项目部需针对不同岗位制定差异化培训内容,重点加强高危岗位如电工、焊工、吊装人员的操作规范教育与技能考核,确保人员持证上岗。施工过程中应设立安全观察岗,发现作业人员的不规范行为及时劝阻纠正并记录在案,纳入班组安全评比机制中。施工现场应通过标识系统、安全公示栏、安全积分奖励等方式营造规范作业氛围,增强人员对安全行为的内在认同。对于新进场工人、外协人员、流动作业队伍等群体,应建立专项教育档案与行为跟踪制度,通过过程记录与再培训强化其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养成,持续提升现场人员整体安全素质水平。
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实施路径与技术策略
(一)典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系统化预控机制
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临边洞口坠落、机械伤害与基坑坍塌等常见高风险类型,这些风险具有多发性、突发性与隐蔽性特点,需依托系统化手段实现预控。风险识别应在施工策划阶段完成,由项目管理人员与专业安全工程师依据施工方案与现场环境进行系统排查,并结合施工进度预测不同阶段的风险点分布情况。识别结果需建立电子化风险清单,标明风险等级、影响范围、应对措施与责任人,形成工程安全风险台账。在施工过程中依据施工节点开展风险滚动评估与动态调整,借助施工日志与安全检查记录实时更新风险状态。通过风险分级管理与重点环节重点监控,确保对高风险作业进行全过程预防,达到“提前预知、快速反应、精准控制”的系统化管理目标。
(二)大型机械与高危作业的专项安全技术管理要求
建筑施工中塔吊、施工升降机、混凝土泵车等大型机械设备广泛使用,其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协调性与操作规范直接关系到作业安全。设备安装前应进行地基验算与安装方案专家论证,设备运行过程中应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控运行参数如载荷、倾角、风速等,确保在安全值内运行。设备操作人员需经专项培训,严格按照标准程序操作,不得擅自改动系统设定或指令信号。对于高处作业如模板拆除、钢结构吊装、玻璃幕墙安装等任务,应采用双保险系挂、防坠落系统与水平防护棚等防护措施,施工方案中必须明确作业人员配置、工器具选型与紧急撤离路线。专项作业必须设立作业许可制度,确保作业前已完成环境清理、风险研判与技术交底。通过科学计划与技术手段协同管控,提高高危作业阶段的本质安全水平。
(三)建筑信息化系统在风险动态监测中的集成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施工现场逐步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感知技术、移动终端与数据分析平台,构建以信息流驱动的安全风险动态监测体系。通过BIM模型可提前仿真分析施工节点与风险集中区域,为风险管控提供空间可视化基础。在施工现场布设传感器网络,采集环境信息如温湿度、粉尘浓度、结构应力等指标,与安全预警系统联动,实现隐患实时报警与自动提示。作业人员通过佩戴智能定位设备,实现人员位置动态监控与轨迹记录,在发生事故时可第一时间掌握人员分布情况并启动应急响应。项目管理层可通过可视化数据平台查看风险指数变化趋势与施工行为数据,科学调整施工组织与安全策略。信息化系统集成不仅增强了现场感知能力,也提升了决策层对安全态势的洞察力与指挥效率。
(四)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实战化训练与响应联动模式
突发事故处理能力是衡量施工安全管理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其不仅依赖预案编制完整性,更取决于预案实战化训练与响应联动的科学性。项目部应根据施工阶段风险类型制定不同场景的应急预案,涵盖事故预警、应急处置、人员疏散、医疗救援与后期恢复等完整流程。预案应细化到岗位职责、响应时限、联动部门与物资储备,确保各环节有专人对接、有标准程序。日常应通过多层级、多类型的应急演练提高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演练中引入模拟报警、实地撤离与应急通信演练环节,检验各类资源调配与联动指挥效率。事故发生后应通过应急平台进行多部门协同处置,落实事故上报、调查分析与经验总结制度,实现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控转变,全面提升突发事件管控能力。
结束语: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是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力量。通过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标准化操作机制与信息化监控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未来应继续深化风险识别技术、优化作业行为管理与强化信息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由经验驱动向系统驱动转变,推动建筑行业朝着高安全性、高效率、可持续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机制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3,43(02):88-91.
[2]郭子涵.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信息化与精细化路径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44(0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