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李会梅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城关小学 033599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让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能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然而,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导致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要求脱节。因此,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对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方面。数感是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的感悟;符号意识则体现在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与运用;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帮助学生认识和描述现实空间;数据分析观念强调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运算能力不仅是计算技能,更包含运算策略的选择;推理能力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模型思想则是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这些素养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体系。
(二)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
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通过培养数感,学生能更敏锐地感知数学信息,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数据中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长远来看,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学生后续数学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偏离核心素养
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将教学目标聚焦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如单纯强调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情感态度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时,只注重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而未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仍占主导地位,教师过度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和探究性的激发,学生难以在课堂中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例如,在几何图形教学中,教师仅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认识图形特征,而没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式自主探究,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培养。
(三)评价体系的片面性突出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为核心,过度聚焦学生对数学知识与计算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对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明显缺失。在日常作业批改中,教师往往仅以答案正误作为评判标准,忽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逻辑性、思维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时沟通协作能力的考察。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展现出的数感培养、问题解决策略运用、数学建模意识等核心素养要素难以得到有效反馈,无法全面、动态地呈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全貌和素养发展轨迹,严重制约了教学评价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导向与促进作用。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一)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锚点。教师需突破传统知识本位的局限,立足数学核心素养的数感、符号意识、数学抽象等维度,将知识技能习得与素养培育深度融合。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明确分数概念理解、读写方法掌握等显性知识要求,更要融入数感培养目标——让学生在分物、测量等具体情境中感知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强化符号意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符号的抽象意义与表征功能;渗透数学抽象能力目标——通过从“半个苹果”“半米线段”等生活实例中提炼分数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路径,真正实现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的协同发展。
(二)创设浸润式教学情境激发素养生长
教学情境是连接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更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沃土。教师需紧扣教学内容,立足学生认知特点,创设兼具趣味性与启发性的真实情境,让数学学习从抽象符号回归生活本真。以“认识人民币”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超市购物”沉浸式场景,引导学生在模拟交易中识别不同面值货币、完成价格计算与换算找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直观理解人民币的实际价值,更能在价格比较、货币组合等实践活动中发展数感,在解决“如何用最少纸币付款”等现实问题时提升应用意识。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具象化的生活情境,学生得以在主动探究与问题解决中,自然实现知识内化与核心素养的双重提升。
(三)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操作探究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测量不同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通过计算分析,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还培养了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习记录、小组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度、思维过程、合作能力等方面。终结性评价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应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六、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以及优化教学评价方式等策略,能够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善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0):95-97.
[2]邵光华,蒲艺航.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12):94-101.
[3]赵晓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J].视周刊,2025,(9):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