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中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与方法

作者

马燕

身份证:500224198912158764

摘要:建筑施工质量验收作为工程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建筑产品的使用性能、安全保障与工程寿命。科学、规范的验收标准与方法有助于全面评价施工过程的合规性与结果的合格性。结合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施工质量验收需要在制度性、流程性与实操性层面不断完善。本文围绕施工验收标准构建原则、方法实施路径及质量管理机制展开分析,系统探讨建筑施工中各阶段质量验收工作的关键环节与优化策略,力求为工程质量提升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施工验收;质量标准;方法体系

一、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的构成特征

(一)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层级设置及适用原则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通常依据工程建设流程与管理深度划分多个层级,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等内容,确保在不同建设阶段具有明确的依据与评判规范。国家标准起到顶层指导与强制约束作用,行业标准补充细化专业技术要点,地方标准根据区域条件制定具体技术条款,企业标准则结合自身项目经验与管理策略设定内控标准。适用原则需根据工程类别、规模与施工阶段进行甄别,确保不同类型工程在验收中具有针对性与操作性。

(二)验收标准对工程结构、装饰与设备的系统划分

建筑施工涉及土建结构、装修装饰、安装设备等多个专业领域,各专业在质量控制重点、验收参数与检测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根据功能属性对验收内容进行系统分类。结构工程主要验收混凝土强度、构件位置、钢筋配置与结构连接精度等指标,确保承载能力与安全性能符合设计要求。装饰工程注重施工工艺质量、外观平整度、材料使用规范与界面过渡协调性,反映建筑美观性与使用舒适性。设备安装工程则关注管线布设合理性、接头连接牢固性、电气绝缘性能与运行调试状态,体现建筑功能性与运行效率。各系统的质量标准需明确验收项目、技术指标、检测方法与允许偏差限值,为现场验收人员提供操作依据。

(三)标准条文的技术语言表达与量化方式要求

质量验收标准的条文编写需具备清晰、准确、规范的技术语言表达,便于施工单位与监督机构理解与执行。标准用语需避免歧义,使用统一术语与工程技术名词,保障信息传递的一致性与可操作性。条文中应设置明确的量化参数,通过数值指标界定质量范围,减少主观判断与人为干扰。如裂缝宽度、垂直度偏差、颜色均匀性等内容需在标准中设置允许误差限值,指导现场实际测量与质量判断。标准还应注明检验方法、工具要求与记录方式,使施工单位能够根据规定开展自检,监督单位依据统一尺度实施复检,提高工程质量验收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增强标准条文的执行力与实效性。

二、建筑施工中施工质量验收的关键方法与流程控制

(一)隐蔽工程验收的方法要点与信息记录机制

隐蔽工程作为施工过程中被后续工序覆盖的重要部位,其质量直接影响后续结构稳定性与整体安全性,验收工作需在隐蔽前严格执行验收程序。对基础钢筋、模板安装、防水层施工等关键工序,应在验收前组织多方联合检查,由施工、监理、设计与业主单位共同参与,确保施工过程符合图纸要求与技术规范。验收过程中需依据技术资料开展实地测量与检查,确认隐蔽内容的尺寸、材料规格、节点处理与施工顺序是否正确,并形成文字记录与影像资料存档,作为后续责任认定与质量溯源依据。隐蔽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现场管理人员应同步填写验收记录表单,确保过程闭环管理。信息化手段可通过移动终端记录验收信息,自动生成验收报告并上传工程数据库,实现施工信息动态管理与可追溯性提升。

(二)结构主体工程的量化检测与数据对比手段

结构主体工程作为建筑物的承重核心,其质量验收需要依赖多项量化指标进行评估,确保结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与构造合理性符合设计标准。主要检测内容包括混凝土强度、钢筋配置、构件尺寸、支模精度与连接部位处理效果。混凝土强度可通过标准试块送检与结构实体回弹法进行比对,钢筋配置可采用钢筋扫描仪与实测数据结合方式检验。对柱、梁、板等关键构件进行截面尺寸与轴线偏差测量,数据应与设计图纸进行对照,确保构造尺寸符合误差允许范围。对部分节点可设置应变片与位移传感器,监测其受力状态与变形趋势,形成结构健康评估初步数据。现场应建立检测数据台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项统计、波动分析与历史对比,掌握施工质量变化趋势,及时发现潜在质量隐患与执行误差,为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三)装饰工程质量验收的标准化流程与外观判定细则

装饰工程具有施工界面复杂、工艺流程多变、主观感受较强等特点,其质量验收需建立统一的判定标准与细化的评价细则。对墙面、地面、顶面等装饰构件,应根据表面平整度、色差控制、拼接顺直、接缝处理、污染控制等项目逐项检查。可使用靠尺、水平尺、塞尺等工具辅助测量,检验尺寸偏差是否在标准许可范围内。色差判定可通过自然光下目测结合色卡比对方式进行,拼缝质量可观察缝隙宽度、顺直程度与填缝密实度。对于瓷砖、木地板等饰面材料,应检测其粘结牢固程度,防止空鼓、翘边等质量问题。墙面开裂、起皮、掉粉等问题需通过敲击、手感等方式综合判断,并结合养护记录分析原因。验收过程中应依据标准流程设定检验顺序、抽检比例与复核机制,确保评价全面、合理、公正,避免因人为偏差影响验收结论。

(四)安装工程设备验收的运行测试与功能校核方式

建筑安装工程涉及给排水、电气、暖通、消防等多个子系统,其验收工作既要关注管线敷设规范性,又要验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管线安装需检查支吊架设置是否规范、布管走向是否整齐、接口连接是否密实、防腐措施是否完善。对电气线路应开展绝缘电阻测试、接地电阻测定与漏电保护器动作试验,确保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无安全隐患。设备安装完成后应开展功能性测试,包括泵机启动、风机调速、照明控制、水压测试等,检验其运行参数与设计值是否一致。部分系统可采用智能终端进行远程操控与状态监控,对数据异常部分进行报警分析。安装工程验收除现场功能校核外,还应查验相关竣工资料、操作手册、出厂合格证、安装记录与调试报告,确保资料齐全、信息准确,满足竣工移交与后续运维要求。系统验收过程中如发现运行异常、功耗过高或功能失效,应及时分析原因、组织整改、复检验收,形成完整的闭环控制流程。

三、结束语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是保障工程安全、功能与寿命的重要环节,需在制度标准、技术方法与执行过程三个方面协同提升。通过建立系统化标准体系、完善现场验收流程、引入精细化检测技术与强化信息记录机制,可有效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水平与工程管理效率。施工单位应重视验收管理能力建设,监督部门应加强过程审核与技术支持,推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向规范化、系统化与数据化方向发展,从源头提升工程质量水平与行业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张建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与方法研究[J].工程管理学刊,2023,43(02):87-90.

[2]李慧.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方法优化路径探析[J].建筑经济,2023,43(03):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