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与实践
袁洪伟
重庆春林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技术手段与制度规范,更与全员安全文化的培育和落地密切相关。安全文化是企业整体管理理念的体现,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内涵之一。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强化员工安全意识、营造安全行为氛围,能够有效降低事故风险,提高作业规范性与项目稳定性。本文围绕施工安全文化的基本构成、实践路径与常见问题展开分析,探索切实可行的建设机制,为推进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的系统化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施工管理;安全文化;行为规范
一、施工安全文化的内涵构成与现存问题
(一)施工安全文化的基本要素与构建原则
施工安全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理念与行为规范系统,体现出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思想认知、组织制度和员工行为方式。安全文化的构成包括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制度设计与教育培训等多个层面。价值理念是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要求全体成员高度认同安全优先的原则,将安全视为施工工作的首要目标。行为规范是价值理念的外在体现,通过日常操作、应急响应和作业习惯传导安全理念。制度设计是保障安全行为有效执行的关键,涵盖标准制定、监督执行和责任追溯。
(二)施工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常见误区分析
施工企业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安全文化认识不足、执行流于形式和资源投入不均等问题,影响了安全文化落地效果。部分管理者将安全文化等同于宣传标语,忽视了其作为管理体系一部分的深层功能,导致安全理念难以触达基层员工。安全培训内容过于单一、形式僵化,无法调动员工主动性,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安全行为习惯。安全管理制度过度依赖奖惩措施,缺乏正向引导与文化激励,造成员工执行意愿低下。在资源配置方面,部分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资金与人力投入不足,未设专职管理机构或人员,导致工作断断续续、成效难以持续。
(三)施工现场安全文化氛围营造中的弱项体现
施工现场是安全文化落地的关键场域,其文化氛围对员工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在实际项目实施中,安全氛围营造存在认知偏差、参与不足与措施不系统等问题,削弱了文化的感知力与渗透力。员工对安全规章制度的认同度不高,普遍存在依赖经验作业的心态,对标准化操作缺乏积极配合。现场管理人员未能形成统一的安全管理语言与行为标准,不同班组之间执行方式差异显著,造成文化传导断层。安全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连接员工工作场景,难以提升员工对活动的兴趣与参与度。安全标识布置不合理、宣传内容重复空洞、反馈机制不畅通等问题,导致员工对文化建设失去信任与热情。
二、施工安全文化的建设机制与实践路径
(一)以制度保障为基础的安全文化系统构建方式
施工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建立在完善制度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制度为文化落地提供规范引导与执行保障。安全管理制度应覆盖施工全周期,涵盖风险预控、日常检查、隐患排查、应急响应与绩效评价等内容,实现行为过程的全流程闭环控制。制度设计应体现标准化与可操作性,避免条文繁杂、执行模糊,确保各级岗位人员都能明确责任边界与操作流程。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应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优化,提升制度适应性。制度执行效果需与绩效考核挂钩,引导员工将安全行为与岗位评价直接关联,提升执行的内生动力。
(二)以教育培训为核心的安全理念传播方式
安全文化的传播需依托教育培训这一核心工具,将抽象的理念具体化、行为化,通过反复强化实现认知改变与习惯养成。培训内容应根据岗位职责、风险等级与作业特征进行分类设计,针对不同员工制定差异化培训方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育形式应融合课堂教学、情景演练与互动体验,提升员工的感知深度与参与积极性。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应重点传达企业安全理念与行为规范,构建安全意识基础。在日常培训中,应结合典型案例、事故分析与现场巡视成果,增强培训内容的警示性与实践性。培训评价机制应从学习效果、行为转化与实际应用三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促进教育成果的落地转化。
(三)以行为引导为目标的施工现场文化氛围营造方式
施工现场是安全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其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员工的日常行为与风险感知能力。行为引导需从工作环境布置、管理流程设置与激励机制配合三个层面着手,形成系统性行为塑造体系。现场应设置功能明确、标识清晰的安全宣传区域,通过可视化管理工具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安全行为流程应与作业流程同步嵌入,在工序安排、设备操作与风险预控中设置行为提醒与辅助工具,引导员工规范操作。现场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通过语言引导、行为监督与榜样示范强化安全氛围。激励机制方面,应设立行为表彰制度与安全积分体系,将安全行为转化为可感知的激励资源,增强员工内在驱动力。反馈机制方面,应设立即时沟通平台与问题反馈通道,促进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主动性。
(四)以团队协作为支撑的安全文化持续改进机制
安全文化建设是动态过程,需依赖组织团队的协同推进与机制保障,构建持续优化的工作体系。协同推进需强化组织结构的横向沟通与纵向联动,设立多层级安全管理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增强信息流动与资源整合能力。团队内部应建立例会制度、问题会商机制与工作交流平台,促进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经验共享与问题共识。在组织文化层面,应强化集体荣誉感与团队责任意识,通过团队竞赛、安全评比与协同演练等方式,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安全文化评估机制应以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观察与风险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文化建设成果与存在问题。评估结果应作为管理调整与策略优化的重要依据,确保文化建设方向明确、措施有效。
三、结束语
施工安全管理离不开安全文化的深度支撑,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理念塑造过程,更是一种全员参与、制度保障与行为转化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深化教育培训、优化行为引导与强化团队协同,可以推动安全文化从理念走向实践,从认知走向行为,提升施工现场整体安全水平。安全文化作为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效能与项目的运行质量,是实现安全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永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建筑经济,2023,43(02):84-87.
[2]刘艳.施工安全管理中安全行为激励与文化建设探析[J].工程建设管理,2023,49(0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