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幼儿园语言活动个性化指导的路径探索
汝宇强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滨江苑幼儿园浪花苑分园
引言
幼儿的语言基础、学习节奏、兴趣偏好存在显著差异,传统语言活动多采用“集体统一指导”模式,难以兼顾每个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导致部分幼儿语言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语言能力提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应用普及,如智能语音交互设备、语言学习APP 等工具逐渐走进幼儿园,其能够实时捕捉幼儿语言学习数据,精准分析发展特点,为个性化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一、人工智能技术对幼儿园语言活动个性化指导的赋能价值
(一)精准诊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多维度采集幼儿语言活动中的数据,如语音表达的流畅度、词汇量的运用、语言逻辑的完整性等,结合专业的幼儿语言发展评估模型,对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进行精准诊断。不同于传统依赖教师主观观察的评估方式,人工智能可通过持续的数据追踪,动态记录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表现,如日常对话、故事讲述、诗歌朗诵等环节的行为数据,进而生成个性化的语言发展报告,清晰呈现幼儿的优势领域与薄弱环节,为后续个性化指导提供精准的起点依据。
(二)动态适配个性化学习内容
基于精准的语言发展诊断结果,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每个幼儿动态推送适配的语言学习内容。针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推送简单的对话练习、短句创编类内容,帮助其夯实基础;针对语言逻辑较强但词汇量不足的幼儿,推送丰富的绘本阅读、词语拓展类内容,拓展词汇储备;同时,还能结合幼儿的兴趣偏好,如喜欢动物主题则推送相关动物故事,喜欢儿歌则推送韵律感强的童谣,让学习内容既符合发展需求又贴近兴趣,充分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积极性,实现“因材施教”的内容供给。
(三)提供即时化与针对性反馈
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难以同时为每个幼儿提供即时、细致的反馈,而人工智能技术可弥补这一不足。当幼儿进行语言表达(如讲述故事、回答问题)时,人工智能工具能通过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等技术,实时判断幼儿表达中的优点(如用词准确)与不足(如发音偏差、逻辑断层),并以幼儿易于理解的方式提供反馈,如通过语音提示纠正发音、以动画形式引导梳理表达逻辑。
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幼儿园语言活动个性化指导的现存问题
(一)技术工具与语言活动目标适配不足
部分人工智能语言教育工具在设计上未能充分结合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核心目标,如语言表达、倾听理解、早期阅读等,功能与教学需求脱节。例如,一些智能工具仅聚焦于词汇记忆、发音纠正,忽视对幼儿语言逻辑、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部分工具的内容设计与幼儿园语言课程体系缺乏衔接,推送的学习内容与课堂教学主题不一致,导致技术工具难以融入日常语言活动,无法有效支撑个性化指导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对技术的应用能力与认知不足
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但部分幼儿园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与应用能力存在欠缺。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工具的功能理解不深入,仅将其作为“辅助播放工具”,未能充分利用其数据诊断、个性化推送等核心功能;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担忧技术会替代自身的指导作用,对技术应用存在抵触心理,或过度依赖技术工具,忽视对幼儿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关注与互动引导,导致技术赋能效果大打折扣。
(三)技术应用忽视幼儿语言学习的情感与社交属性
语言学习不仅是技能提升的过程,还具有强烈的情感与社交属性,而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在赋能语言活动时,过度关注技术功能的实现,忽视了这一特性。例如,一些智能语言工具多以“人机互动”为主,缺乏对幼儿与同伴、教师之间社交互动的支持,如未设计小组语言游戏、同伴合作表达等功能;同时,工具反馈多为理性的“对错判断”,缺乏情感性鼓励(如个性化的表扬、情感共鸣的回应),难以满足幼儿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需求,不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语言学习态度。
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幼儿园语言活动个性化指导的实施路径
(一)研发适配语言活动目标的智能工具
人工智能技术工具的研发需紧密结合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核心目标与幼儿发展特点,增强工具与教学需求的适配性。在功能设计上,需覆盖语言活动的多元目标,如针对“语言表达”设计语音分析与反馈功能,针对“早期阅读”设计绘本互动与理解测评功能,针对“倾听理解”设计听觉训练与指令响应功能;在内容设计上,需与幼儿园语言课程体系同步,确保推送的学习内容与课堂主题、知识点相衔接,同时预留教师自主调整空间,让教师可根据班级幼儿情况优化内容,使技术工具真正服务于语言活动个性化指导。
(二)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协同意识
幼儿园需加强对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协同意识。一方面,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系统学习人工智能工具的功能特性、操作方法,掌握数据诊断报告的解读技巧,学会利用技术工具设计个性化指导方案;另一方面,引导教师正确定位自身角色,明确技术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教师需在技术赋能的基础上,加强与幼儿的情感互动(如倾听幼儿表达、给予情感鼓励),并结合技术反馈与自身观察,对个性化指导方案进行补充优化,形成“技术 + 教师”的协同指导模式。
(三)构建兼顾技术赋能与情感社交的指导场景
在技术应用过程中,需注重平衡技术功能与幼儿语言学习的情感、社交属性,构建更具温度的个性化指导场景。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工具中融入社交互动设计,如开发小组语言竞赛、同伴互评功能,支持幼儿在技术辅助下开展合作式语言学习,培养社交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优化工具的反馈方式,除理性指导外,增加情感性反馈,如根据幼儿表现发送鼓励动画、个性化表扬语音,同时教师需结合技术反馈,在活动中组织分享交流环节(如让幼儿展示技术辅助下的语言作品),强化情感互动与社交体验,让语言学习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中协同推进。
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为幼儿园语言活动个性化指导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其在精准诊断、动态适配内容、即时反馈等方面的优势,能有效突破传统指导模式的局限,满足幼儿语言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当前技术适配不足、教师能力欠缺、忽视情感社交属性等问题,通过研发适配工具、提升教师能力、构建人文与技术融合的指导场景等路径,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力平,朱晋曦,王妤.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与未来展望[J].教师发展研究,2025,9(03):88-98.
[2] 秦银花. 人工智能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J]. 求知导刊,2025,(16):128-130.
[3]安雪莲.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有效融合[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5,(15):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