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筑工程中的结构优化与抗震设计研究
孙仕勇
重庆乾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市政建筑工程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其结构性能与抗震能力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与公众安全。为应对复杂荷载环境与地震灾害的挑战,需从结构布局、材料构造、基础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构建稳定且具备延性特征的结构体系。同时,将现代抗震设计理念与减隔震技术嵌入工程实践,能够有效提升建筑整体韧性与抵抗突发载荷的能力。
关键词:结构优化;市政建筑;抗震设计
一、市政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基础
(一)结构布局的合理性与功能协调要求
结构体系的科学布置应服从建筑功能分区与空间组织形式,特别在市政建筑中,功能区域划分复杂,对结构布置的适应性要求较高。为确保结构的连续性与整体稳定性,需要在设计阶段准确把握各功能区的荷载传递路径与使用特性,合理设置承重构件与围护体系的空间关系。结构布局应考虑平面规则性与竖向刚度均匀性,避免由于结构突变或不对称布置而引发扭转效应或局部屈服。地基承载差异、构造缝处理与竖向连接节点布置均需在结构总体布局中体现协调性。在交通枢纽、政务办公、文教场馆等市政建筑中,结构设计还要兼顾大跨空间与灵活隔断的矛盾,这对构造层间连接、节点受力传递与立体刚度均衡提出更高技术要求。
(二)材料性能与构造细节对结构优化的影响
在结构优化过程中,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施工工艺决定了构件承载效率与耐久性能。常用的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及其组合体系在不同建筑部位承担不同受力职能,合理匹配材料类型、强度等级与施工节点有助于整体结构性能的提升。材料选择需依据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粘结性能与构造韧性进行科学评估,不能简单以强度指标作为唯一标准。混凝土构件的细部构造,如箍筋设置、钢筋锚固、节点加强等,在抗震过程中尤为关键,尤其在地震剪切力作用下,构造细节常常成为破坏的诱发点。钢结构系统中的连接构件也需重视焊缝质量、螺栓预紧力与节点板厚度的精度控制,保障构件协同受力。在结构体系中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高强钢材等新型材料,结合优良的构造细节处理,可以实现结构轻量化与承载能力最大化的有机统一,提升建筑安全储备能力。
(三)荷载组合条件下结构性能分析策略
结构受力分析是市政建筑工程设计的核心环节之一,面对复杂多变的荷载作用,需建立严谨的荷载组合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空间响应分析。荷载类型不仅包括恒载与活载,还涉及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及可能的突发载荷等,在分析中需考虑荷载叠加效应对结构刚度与变形控制的综合影响。为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应构建真实反映建筑构造的三维结构模型,考虑材料非线性、边界条件变化与节点刚度退化等因素,实现整体与局部性能联动模拟。不同荷载组合下构件受力状态需全面评估,明确高应力集中区域,并据此制定加强方案。结构变形模式、节点耗能能力与承载能力极限应通过非线性动力分析与静力推覆分析联合确认,确保结构具备应对地震极限工况的弹塑性变形能力。
二、抗震设计在市政建筑结构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一)建筑抗震设防目标对结构体系的导向作用
抗震设防目标是市政建筑设计初期必须明确的重要参数之一,它不仅决定结构体系的抗震等级,也直接影响构造细节、材料选择和受力机制的设置。根据建筑功能重要性、所处地震烈度区与场地类别,应对建筑设定合理的抗震设防类别,并在结构设计中全面落实。为实现设计目标,结构形式需具备足够的整体性、稳定性与延性,构件连接需满足连续性原则,避免受力路径中断或形成薄弱环节。建筑形体应尽可能规则,减少不规则折角、突变楼层和大面积悬挑,这些构造对抗震响应极为不利。通过调整结构布置与构件布设,可优化建筑振型与周期特征,减少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幅度。抗震设防目标的确立为结构体系提供清晰导向,使得结构优化不仅关注静载工况,更能兼顾地震极限状态下的变形控制与能量耗散能力。
(二)延性设计理念对关键构件布置与承载路径的影响
延性设计理念强调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应优先出现可控变形区域,而非整体刚性破坏。这一理念要求在结构布置中引导受力路径向具备良好延展性的构件集中,形成塑性铰机制并控制破坏传播路径。在市政建筑中,关键承重构件如框架梁柱、剪力墙等需具备足够延性能力,配筋设计需依据轴压比、弯剪比与配箍率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构件提前脆性破坏。梁柱节点是抗震设计的核心,需采用加密箍筋、加强钢筋锚固等措施增强连接部位的耗能能力。在结构整体设计中,应设置屈服序列与破坏优先级,将耗能集中于特定部位,实现震后修复可控、破坏模式可预期的目标。通过优化构件布置与设计参数,使承载路径清晰、传力系统连续,结构能够在不损害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分阶段耗散地震能量,从而达到抗震安全与经济合理的统一。
(三)基础结构抗震性能提升与地基处理措施耦合策略
基础结构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能力、刚度匹配与变形协调性能决定了上部结构的抗震稳定性。在市政建筑中,应针对地基土质类型、地下水位条件与上部荷载特性合理选用基础形式,常见的筏板基础、箱基与桩基均有不同适用场景。在地震作用下,地基土体可能发生液化、侧移或失稳,若基础结构刚度不足,极易发生整体倾斜或裂缝破坏。因此,需在设计中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如深层搅拌、强夯置换、注浆加固等方式,提升土体承载力与剪切模量,减少地基在强震中的响应幅度。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应采用刚柔匹配策略,防止因刚度突变引发不均匀沉降或受力不协调。结构动力分析需模拟地基与结构系统的整体响应,通过场地-结构耦合建模识别薄弱环节,并结合实际施工条件进行设计细化。
(四)新型抗震材料与减隔震技术在结构体系中的融合路径
随着建筑抗震理论的发展,新型材料与控制技术在市政建筑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尤其在提升结构延性、改善震后修复性能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高延性混凝土、超高强钢筋、阻尼钢板等材料具备优越的形变能力与能量耗散性能,在构件设计中可作为关键部位的补强材料应用。结构减隔震技术如黏滞阻尼器、屈服型金属阻尼器与滑动支座等设备,能够有效削弱地震能量对结构系统的集中作用,通过降低结构加速度与延长结构周期实现隔震减震目标。在高层市政建筑与大跨结构中,这些技术可与传统框剪或框架-筒体体系协同配合,提升整体结构的抗震韧性。融合应用需结合建筑形态、使用功能与施工技术水平进行定制化设计,并通过结构动力模拟验证其性能发挥效果。构件构造应为减隔震装置预留安装空间与维护通道,确保其在地震过程中的响应准确、运行可靠。
结束语:市政建筑工程的结构安全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综合考虑建筑功能、场地条件与抗震性能的多元需求。通过结构体系的科学布局与材料构造的精细设计,能够显著提升建筑抗力与稳定性。抗震设计的理念与技术不断演进,为市政建筑提供了更高水平的防灾减灾保障。在工程实践中,将抗震设防目标与结构优化路径相融合,形成结构连续、构件协调、响应可控的设计体系,是实现市政工程安全性、功能性与经济性的综合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健,刘志峰.市政建筑抗震结构体系的设计优化研究[J].建筑结构,2023,43(02):94-100.
[2]韩明,陶文达.城市基础设施抗震设计要点分析与应用探索[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3,39(04):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