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创新与资源化利用路径
朱玉婷
平湖市林埭镇农业农村办 浙江省平湖市 314202
中图分类号:X71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产养殖业是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优质蛋白的重要产业,但尾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超标排放,会导致受纳水体藻类疯长、溶解氧下降,破坏水生态平衡;同时,未经处理的尾水直接循环利用,还可能引发养殖病害传播,影响养殖产量与品质。传统尾水处理技术存在效率低、成本高、资源回收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需求。因此,探索高效、经济的尾水处理技术创新方向,构建“处理-回收-再利用”的资源化闭环体系,成为破解水产养殖环境约束、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1 传统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1)物理处理技术。如沉淀池、过滤法等,虽能去除部分悬浮物,但对溶解态的氮、磷等营养盐去除效果有限,且易产生污泥堆积,需频繁清理;(2)化学处理技术。通过添加絮凝剂、氧化剂等去除污染物,虽见效快,但可能引入新的化学物质,破坏水体生态,且运行成本高,难以大规模应用;(3)生物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吸收营养盐,但其受环境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处理效率不稳定,且占地面积大,不适用于空间有限的集约化养殖场;(4)技术协同不足。传统技术多单一应用,未形成“分级处理+资源回收”的协同体系,导致污染物去除不彻底,且尾水中的可利用资源被浪费。
2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创新方向
2.1 物理技术的高效化创新
通过材料革新与设备升级,增强物理处理对污染物的分离效果:研发具有高吸附性、耐污染的复合滤料,提高对悬浮物、有机物及部分重金属的去除能力;采用可循环再生的滤料,降低更换成本;开发抗污染的超滤、纳滤膜组件,通过膜材料表面改性减少生物附着,延长膜的使用寿命;结合错流过滤、脉冲清洗等工艺,提升膜过滤效率,实现对小分子营养盐的截留;设计斜板沉淀池与气浮装置的组合系统,通过微气泡吸附悬浮物,加速沉淀过程,同时去除部分乳化态有机物,减少后续处理负荷。
2.2 化学技术的绿色化革新
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减少化学试剂的环境影响:采用光催化氧化、臭氧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在常温下高效降解尾水中的抗生素、难降解有机物,且无二次污染;通过太阳能驱动光催化反应,降低能耗;开发可生物降解的絮凝剂,替代传统铝盐、铁盐,减少化学残留;利用天然矿物的吸附与离子交换性能,去除氨氮和磷酸盐,实现材料的天然循环;通过电解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质氧化污染物,同时利用电极反应实现氨氮的硝化-反硝化转化,设备占地面积小,适用于集约化养殖场景。
2.3 生物技术的集约化创新
通过生态系统优化与功能强化,提升生物处理的效率与稳定性:筛选高效脱氮菌、聚磷菌等功能微生物,制成复合菌剂投加于处理系统,增强对氮、磷的降解能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提高其在低温、高盐等极端环境下的活性;采用垂直流与水平流组合的湿地结构,搭配耐盐、高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提高单位面积的营养盐去除效率;在湿地底部铺设生物炭等载体,增强微生物附着与污染物吸附;开发新型生物膜载体,增大比表面积,促进微生物群落形成;结合曝气系统强化传氧,实现好氧-厌氧环境交替,同步完成硝化与反硝化过程。
2.4 复合技术的协同化创新
通过多技术组合形成优势互补,提升尾水处理的综合效能:物理-生物协同技术,如“过滤+生物滤池”组合,先通过过滤去除悬浮物,减少生物滤池的堵塞风险,再利用微生物降解营养盐,提高处理效率;化学-生物耦合技术采用“高级氧化+人工湿地”系统,先通过化学氧化分解难降解有机物,降低生物毒性,再由湿地植物和微生物吸收营养盐,实现污染物的彻底去除;全过程智能控制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尾水中的氨氮、溶解氧、pH 等参数,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处理设备的自动调节,根据水质变化动态优化运行参数,减少人工干预,降低能耗。
3 水产养殖尾水的资源化利用路径
3.1 营养盐的资源化回收
尾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转化为农业或养殖所需的资源:氮素回收利用通过吹脱法或离子交换法回收氨氮,制成氨水或铵盐肥料,用于农作物种植;利用微生物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或蛋白质,作为养殖水体的氮源补充,减少饲料投喂量;磷素回收利用采用化学沉淀法回收磷酸盐,制成缓释磷肥,应用于农业或花卉种植;通过藻类培养吸收尾水中的磷,收获的藻类可作为水产养殖的饵料或有机肥原料;复合有机肥生产是将尾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与秸秆、畜禽粪便等混合,通过堆肥发酵制成复合有机肥,实现有机物的循环利用,减少化肥使用量。
3.2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一,养殖用水循环。将处理达标的尾水重新引入养殖池,作为补充水源,降低对外部 freshwater 的依赖;针对不同养殖品种的水质要求,调整处理工艺,确保循环水的溶解氧、pH 等参数符合养殖标准;第二,农业灌溉利用。将经二级处理的尾水用于农田灌溉,尤其适用于水稻、蔬菜等作物,利用尾水中的营养盐替代部分化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景观用水补充。将深度处理后的尾水用于人工湖、湿地公园等景观水体,补充景观用水的同时,通过水生植物进一步净化水质,美化环境。
3.3 能源与生物资源的转化
通过生物技术将尾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能源或高价值产品:(1)生物能源生产。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处理尾水中的高浓度有机物,产生沼气,作为养殖场的能源供应,实现能源自给自足;(2)微生物蛋白生产。筛选高蛋白含量的微生物,在尾水中培养并收获,制成饲料蛋白添加剂,用于水产或畜禽养殖,降低饲料成本;(3)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从尾水培养的藻类中提取虾青素、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应用于食品、医药或化妆品行业,提升资源化利用的经济价值。
4 结束语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创新与资源化利用,是破解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关键路径。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及复合技术的协同创新,可实现尾水污染物的高效去除;而营养盐回收、水资源循环、能源转化等资源化路径,则能将“废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形成“养殖-处理-回收-再利用”的闭环系统。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化利用的深度融合,水产养殖业有望实现从“污染排放”到“循环利用”的转型,不仅能减轻环境压力,还能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 华 超 . 水 产 养 殖 尾 水 高 效 脱 氮 技 术 和 装 置 的 研 究 [J]. 环 境 科技,2024,37(01):22-26+33.
[2] 柯瑞林,任黎华,孟顺龙.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23,39(29):146-151.
[3] 马静,高阳,谢葆青,等. 尾水处理技术应用与智能化发展浅析[J].江苏农机化,2023,(05):21-24.
[4] 王一笑. 生物处理技术在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处理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2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