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管理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作者

郑小虎

身份证:422126198507083534

摘要:工程管理过程中风险因素多样且相互交织,若控制不力将对项目进度、成本、安全与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通过系统识别工程管理中潜在风险源,并构建针对性防控机制,是提升工程建设效率与成果质量的关键。本文围绕风险识别、分类管理与防控策略展开分析,探索技术管理、合同管理与人员管理等维度的应对路径,力求为工程项目提供全周期、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支持。

关键词:工程管理;风险控制;防控机制

一、工程管理风险的类型识别与成因解析

(一)项目规划阶段决策风险来源与影响路径

项目规划阶段的不确定性较高,政策变动、市场波动以及地质条件的偏差均可能造成重大决策风险。在可行性分析、投资估算与项目选址过程中,若信息掌握不充分或评估方法偏差,将影响后续建设环节的整体稳定性。不科学的前期决策易导致项目目标模糊、资源分配失衡,进一步引发设计变更、施工延误等连锁问题。项目发起阶段的沟通不畅、权责界定不清以及利益冲突也容易掩盖潜在风险,为工程实施埋下隐患。因此,规划阶段需强化风险识别与论证机制,提升项目前置阶段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施工组织过程中技术与安全风险交织特点

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风险频发的集中期,各类技术性与非技术性风险高度交织,对施工过程的稳定性与顺利推进构成挑战。在施工技术环节,设计图纸不合理、技术交底不到位或现场施工工艺掌握不当,均可能造成质量隐患与返工风险。在安全管理方面,施工现场危险源众多,人员操作不规范、设备维护不到位、临时结构不稳等问题极易引发安全事故。现场环境复杂、任务交叉频繁,进一步加大了施工组织的协调难度,增加了安全风险的不可控性。因此,施工阶段需同步强化工艺技术与安全管理双线并进,构建标准化与动态化风险防控体系。

(三)工程合同管理中的法律与责任风险因素

工程合同作为项目管理的基本载体,其条款设定、履约监管与争议处理关系到项目运行的法理基础与权益保障。合同拟定阶段若条款不清、约定不严、责任不明,极易引发履约分歧与法律纠纷,进而影响项目的正常推进。实际执行过程中,变更管理、付款周期、质量争议等问题成为合同风险高发点,合同管理人员若专业能力不足或法律意识淡薄,将进一步放大合同纠纷隐患。在多方参与的复杂工程项目中,合同责任划分、协作边界界定等问题更需精细化处理。建立完善的合同评审与法律支持机制,是规避法律风险、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关键保障。

二、工程管理风险防控的系统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全过程动态风险识别机制构建与应用路径

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面临的风险具有动态演化特征,单一时间节点的风险识别难以满足全过程控制的需求。构建动态风险识别机制,需要在项目初期形成多维度风险数据库,并结合工程属性、区域特征与行业规律进行前置研判。项目推进过程中,通过设立风险监测点与关键指标体系,实时采集施工进度、成本偏差、安全状态等核心数据,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趋势分析与预警触发。项目管理团队应配置专职风险管理岗位,负责风险识别记录、评估分级与处理归档,实现问题发现、响应与反馈闭环控制。通过定期召开风险评审会议,综合评估各阶段风险状态与应对成效,动态调整风险清单与控制措施,从而形成可持续更新的风险识别机制。全过程识别策略的实施,有助于将潜在问题前移至可控阶段,构建工程管理风险防控的主动防线。

(二)风险责任链条明晰化推动组织协同管控落地

在工程项目多参与方、多专业交叉的背景下,组织协同与职责划分成为风险防控成败的关键。通过建立明确的风险责任链条,使各单位、岗位与个人在风险管理中的权责关系可追溯、可评估,是实现高效协同管理的前提。管理单位需在项目初期编制风险分工表与响应责任书,明确各类风险对应的责任主体与响应层级。在合同层面,将风险分配机制嵌入合作协议中,对不可抗力、设计变更、工期延误等常见风险进行责任约定,减少后期争议与推诿。在执行过程中,推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打通设计、施工、监理、业主等环节的数据壁垒,实现风险信息快速传达与统一调度。设立风险控制领导小组,统一部署跨部门响应行动,提升组织对突发风险的协同应变能力。风险责任链条的明晰化,有助于提高项目组织结构的透明度与响应效率,保障防控策略的高效实施。

(三)技术支撑系统助力风险预测与防范精度提升

现代工程管理正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借助技术支撑系统进行风险预测与精准防范,已成为高效管理的重要方向。通过引入BIM、GIS、IoT等数字技术,可实现施工过程、资源配置与环境变化的全面感知与模拟预测。在项目设计阶段,利用BIM模型进行碰撞检查与结构优化,提前发现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空间冲突与施工障碍。在施工阶段,通过传感器网络对设备运行状态、现场环境与人员作业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预警并远程干预,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可对以往项目的风险案例进行学习与归纳,为新项目提供决策支持与干预建议。搭建综合指挥平台,将风险监控、工期控制、质量反馈与进度数据进行集成呈现,实现管理层对风险态势的全景把握。技术系统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风险防控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也大幅度提高了问题处置的精准性与响应速度。

(四)制度机制与文化引导协同推进风险防控常态化

工程项目的风险防控不仅依赖技术与工具,更需制度保障与文化培育的同步推进,构建长期稳定的管理基础与组织氛围。管理制度方面,应形成涵盖风险识别、分级预警、应急处理与责任追溯的全过程闭环机制,将风险控制嵌入项目管理制度体系。项目单位需建立定期风险评审制度与月度报告制度,对重大风险实行专案管理与逐级审核,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文化层面,通过构建“全员参与、主动防控”的管理文化,使项目成员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识别、报告与处置潜在风险。强化培训机制与案例警示教育,提高管理人员与一线作业者的风险意识与判断能力,增强组织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与应变水平。在激励机制上,引入风险管理绩效考核与责任倒查制度,促使各级人员履行管理职责、形成风控合力。制度与文化的协同作用,为工程项目构建起长期有效、组织内生的风险防控能力体系。

结束语:工程管理中风险的多样性与动态性要求管理者必须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通过制度设计、技术支持、组织协同与文化引导相结合,构筑全流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机制。未来工程项目应不断深化精细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手段,推动风险防控理念融入项目全过程管理实践,为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与效益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国权.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建筑经济,2023,44(03):112-116.

[2]王晓磊.基于全过程管理视角的工程项目风险管控分析[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3,15(05):73-78.

[3]郑一峰.工程管理中的合同风险与防控机制构建[J].工程管理学报,2023,37(02):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