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截污纳管工程实施中的关键技术与管理策略研究
雷冰根
海门区三星镇建设局
引言
城镇排水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城市发展早期,大量区域采用雨污合流排放制度,导致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成为城市黑臭水体、河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的持续推进,截污纳管工程成为打通污水收集系统“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新建或改造排水管网,将原本直排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引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实现雨污分流和污水集中处理。
尽管工程技术不断进步,但在截污纳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技术瓶颈和管理难题。特别是在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受历史遗留问题、地形限制、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工程推进效率不高、成效不稳定。因此,亟需对截污纳管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策略,以提升整体治理水平和运行质量。
一、工程实践中的典型问题
在实践中,城镇截污纳管项目常遇到排水管网现状复杂的问题,尤其是早期建设的老旧城区或小城镇,雨污混接、错接、漏接情况普遍存在,且地下管线图纸缺失或不准确,给现场勘查和设计带来极大困难。同时,管道淤堵、破损、接口松动等老化问题也较为突出,直接影响新建管道的对接与功能实现。施工环境制约严重,狭窄街巷、交通密集区、地下空间资源紧张等均使得传统开挖施工难以开展。在此背景下,顶管、定向钻进、微型盾构等非开挖技术成为替代方案,但设备投入高、施工技术要求严,普及率受限。此外,施工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暗渠、沉井、淤泥覆盖等不明地下结构对作业人员构成潜在风险。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接户纳管难度大。部分居民对接管工程持观望态度,存在不配合、不愿整改排水设施的问题。此外,部分私接管道未经审批或不达标,导致管道功能无法有效实现。缺乏“一户一档”信息登记制度和强有力的执法支撑,也制约了接户工作的规范化。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维护也是薄弱环节。目前,多数地方缺乏专业化的运维队伍,清淤、检测、修复等工作缺乏机制保障,导致设施运行寿命缩短、污水收集率下降。同时,排水设施权属不清、责任主体不明等问题使管理工作难以落地,影响治理成效。
二、关键技术分析与应用要点
为提升工程质量与运行效率,必须从技术角度系统分析各环节难点并对症施策。首先,在工程设计阶段,必须开展系统的雨污流向识别与源头排查工作。采用视频检测、管道潜望镜、便携式水质监测等手段,对排水点进行精准定位,并结合GIS系统与历史管网数据开展管网建模与分析。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避免重建遗漏或重复投资。管网设计需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既有设施布局与地形高差等因素,合理布局主管、支管和接户管。在复杂地段,应采用非开挖技术进行施工,并结合BIM三维建模、地质雷达探测等工具,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在保障施工质量方面,需严控井位设置、坡度设计及接口密封等关键技术指标,防止今后管道渗漏、沉降或倒流。
接户管理方面,应实施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从入户调查、整改施工到管道接入,建立完整台账和检查制度,逐户登记排水接入信息。推广标准化接户设施设计方案,确保接户支管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对存在私接、乱排现象的排水单位,应依法整治,保障纳管系统完整性。运行维护方面,应建立系统的设施巡检与养护制度,配备视频检测、管道清淤、远程监控等现代化运维设备。推动第三方专业运维模式,解决地方政府缺乏专业力量的问题。对关键节点如检查井、汇水井等应定期检测,清除淤积物、防范管道堵塞。通过运维质量考核制度和绩效考评机制,提高设施运行保障能力。
三、管理策略与保障机制
在制度建设的层面上,应当进一步强化和优化统筹协调的机制,着力打破各个部门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和隔阂,确保排水、水务、住建、环保等多个相关部门能够实现高效的信息互通和紧密的职责协同。具体而言,可以以河流流域或者城市片区为基本单位,制定出统一且科学的截污纳管改造计划。在这一计划中,必须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具体职责,详细列出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以及制定出合理的投资计划。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重复建设或者工程项目相互割裂的现象,从而提升整体改造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加强前期调研与信息化支撑,是提升项目科学性的基础。全面开展地下排水管网普查,结合无人机航测、管道机器人检测等新技术,掌握一手基础数据,建立动态更新的地下管网数据库。同时,应加强公众宣传,增强居民对截污纳管工程意义的认识,提高主动配合度。
在工程管理上,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关键施工节点设定验收标准,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探索建立“代建+运维”模式,将工程建成后的运行责任纳入建设阶段考虑,确保设施可持续运行。
对于资金问题,应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通过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生态环保基金等多种渠道统筹建设资金。对于困难区域,可采用先建后补、PPP合作、特许经营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管理,提升工程整体可达性和专业化水平。
四、工程案例与成效简述
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具有代表性的地级市A城区所实施的截污纳管工程为例,该项目的覆盖范围相当广泛,具体涉及到了城区内的 8 个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以及43 条大小不一的支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共计完成了新建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其总长度达到了 14.6 公里之巨,这一举措成功接入并惠及了约 5700 户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为了确保工程的精准性和高效性,项目团队进行了极为详尽的入户排查工作,对污染源头进行了深入的溯源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高密度的管网优化设计。在施工技术方面,综合运用了顶管施工、定向钻进等多种先进的施工工艺,有效克服了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施工过程中外界干扰因素众多等一系列难题。
随着施工任务的圆满完成,该区域内历史上长期存在的4 处黑臭水体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消除,这一成果显著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质量。更为可喜的是,污水收集率实现了大幅提升,从原先的 52% 跃升至 93% ,极大地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和效果。除此之外,该项目还同步构建了一套完善的运维管理平台,该平台具备了污水井远程液位监控和视频巡检功能,这一创新举措为日常的运维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了截污纳管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结语
城镇截污纳管工程作为水环境治理中的关键性基础工程,对于提升污水收集与处理效率、改善河道及周边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工程的推进过程中,不仅要高度重视技术手段的创新性和适用性,确保技术方案的科学合理,还要切实强化制度建设与管理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工程不仅在建设阶段能够顺利完成,更能在后续的使用和维护中持续发挥效能,实现从“建得成”向“管得好、用得久”的根本性转变。面向未来,应当将截污纳管工程与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智慧水务系统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提升城镇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效能,推动城镇水环境治理工作向系统化、长效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李明辉. 城市排水管网改造与雨污分流技术[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2]张伟, 赵丽丽. 截污纳管工程技术与实践[J]. 给水排水, 2020, 46(5): 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