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规划

作者

陶鸿

重庆市南川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在城市更新进程中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空间格局、传统风貌与文化记忆是街区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其保护与活化不仅关乎文化传承,也关联城市功能重构与产业转型。在实践中,部分地区存在过度商业化、空间割裂与文化失真等问题,亟需通过科学规划与制度保障,推动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本文探讨街区保护与活化的核心问题,提出系统规划路径,旨在实现历史价值保护与当代功能融合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城市更新;活化利用

一、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传统空间格局被持续割裂

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承载着过去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与建筑逻辑,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部分街区遭遇大尺度道路切割与高强度用地开发,原有巷弄体系与街巷联系被人为中断,街区的连续性、完整性遭到破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侵占街区核心地带,传统空间尺度被现代车行尺度取代,公共空间比例急剧压缩。建筑高度与体量不协调,使得街区空间景观失衡,传统风貌被高层建筑背景所淹没,街区视觉界面与历史氛围受到严重干扰。空间功能分化加剧,居住、商业与公共服务被强行分离,生活场景被剥离,空间秩序紊乱,导致街区失去原生空间逻辑,削弱了历史街区的文化承载能力与社会亲和力。

(二)原居民持续流失引发文化断裂

历史街区的活力来源于其常态化的生活状态与社区关系网络,原居民是街区文化延续的重要主体。在城市更新中,租金上涨、环境恶化与空间改造频繁等因素导致大量原居民迁出,原有的邻里关系与社区生态逐渐瓦解。人口结构转变引发文化表达方式的断层,传统节庆、手工艺与日常交流的文化场景不再持续,街区文化失去生活支撑。开发过程中强调经济回报,原有住户被旅游商户替代,日常生活功能退化,街区被过度消费化,文化体验形式趋于表演化与景观化。居民参与渠道缺失,街区更新由外部主导,原居民难以参与议程设定与利益分配,导致文化认同感弱化,社会归属感下降,文化传承基础遭受破坏。

(三)活化利用模式存在功利倾向

历史街区活化利用在部分实践中出现功能设计偏离文化内涵的现象,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活化手段单一,忽略了街区整体文化系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文创商店、主题街区与旅游设施的大量引入,使街区空间结构被功能商业主导,原有文化空间与社区空间被边缘化。内容策划缺乏系统文化研究,空间布置趋同化、审美模式同质化,导致街区失去差异性与辨识度。部分项目存在重包装、轻内容的倾向,对历史资源进行符号化再造,文化传承成为市场宣传的工具,文化内核被消费逻辑替代。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规划路径

(一)重建街区整体空间格局与景观系统

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空间组织形式,更是与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相联系的文化系统。恢复街区整体空间秩序,应从街巷系统、公共节点与建筑群落三个维度着手,梳理原有的空间逻辑与交通关系,清除人为割裂所造成的空间断点,提升街区整体的可达性与连续性。在街巷修复方面,应尊重传统街道尺度与形态,保留曲折狭窄的街巷结构,强化步行体验,营造亲密的人际交往空间。在节点重构方面,应结合历史建筑与文化设施设置小广场、社区会客厅等公共空间,提升空间交流性与集聚性,恢复街区原有的生活节奏与社会关系。在景观重构方面,应以传统材料、在地植物与地方技艺为基础,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界面,强化街区视觉印象与文化识别性。

(二)构建以原居民为核心的社区参与机制

原居民是街区文化最直接的承载者与传递者,其参与程度决定了街区更新的温度与深度。推动原居民参与,应从机制、平台与权益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常态化的参与框架与沟通模式。在机制方面,应通过街区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建立社区协商机制,将居民纳入规划编制、项目设计与政策制定过程,实现街区治理的共建共治。在平台方面,应设立街区公共事务中心,作为居民与政府、开发方之间的中介平台,提供信息发布、诉求表达与项目反馈等功能,增强居民在街区更新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在权益方面,应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与文化认同机制,保障原居民的居住权益与经营权益,通过定向安置、租金调节与产权激励等手段,鼓励原居民回迁或原地保留,维系社区的结构稳定与文化连续。

(三)推动文化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与内容运营

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建筑遗存、生活传统、历史事件与社区记忆共同构成的文化系统。在规划实践中,应通过文化资源普查、分类整合与主题策划,构建文化资源管理体系,明确资源类型、空间分布与保护级别,为后续活化提供清晰的资源基础。文化内容的活化不应局限于静态展示,应以叙事为核心,构建多维度、多语境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非遗体验、社区讲坛、文化走读等方式,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具有参与性与教育性的内容产品,激活街区文化生命力。文化运营需引入专业机构进行内容策划与品牌管理,推动文化活动与节庆活动常态化,增强街区吸引力与凝聚力。

(四)完善制度支持与动态评估的政策保障体系

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需要系统性的制度支持与持续性的动态监管。在政策层面,应制定与街区类型相适应的差异化政策体系,明确保护范围、建设强度与功能定位,防止街区开发中出现失控性建设与空间异化。在管理层面,应建立街区保护与开发联合审批机制,实现规划、建设与文化遗产管理的多部门协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与专业性。在资金保障方面,应设立街区专项保护基金,支持基础设施更新、公共服务提升与文化活动组织,鼓励社会资本与公众参与保护投资,提升资金多元化水平。在评估机制方面,应建立以文化保留度、社区满意度与运营成效为核心指标的动态评估体系,定期对街区更新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据此调整规划策略与执行重点。

三、结束语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是一项兼具社会责任与空间治理的系统工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唯有构建科学的空间体系、推动居民主体参与、实施系统的文化运营与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街区的延续性保护与创新性利用。以保护促活化,以活化促发展,将文化价值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是历史街区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赵春梅.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保护路径研究[J].城市建筑,2023,43(02):109-113.

[2]李志远.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规划机制探索[J].规划师,2023,39(03):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