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汽轮机振动监测与故障预防技术研究

作者

宋其瑞

中煤昔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安平发电厂 山西省晋中市 045300

摘要:汽轮机的问世,无疑为全球工业与经济的飞跃注入了强劲活力,催生了经济的飞速增长。汽轮机至今仍在使用,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其在历史和现代的重要角色,它带来的动力效应不容忽视。因此,即便汽轮机在运行中可能出现一些细微的问题,若长期积累,也可能引发设备的严重故障和事故。汽轮机的振动问题,作为长期存在的隐患,极需引起高度重视,以防止其持续引发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工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汽轮机的振动问题涉及众多因素,并非简单的处理问题,而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挑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将逐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汽轮机的运行安全,保障其运行的连续性,提升设备的工作效率,从而确保电力生产的稳定性和高效持续性。

关键词:汽轮机;振动监测;故障预防技术

作为现代工业领域的核心动力源,汽轮机的平稳运作显得尤为关键。在其工作过程中,振动是转动机械设备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状况,但过大的振动会对设备性能造成损害,甚至可能引发重大故障。鉴于此,对汽轮机的振动情况进行监控以及提前预防故障变得格外重要。本篇文章的目标是深度探讨汽轮机的振动监控技术,剖析振动问题的成因,并给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以增强汽轮机的运行效率,通过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实用的借鉴,进一步促进汽轮机技术的进步。

1汽轮机振动危害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汽轮机产生振动的实质,“振动”在此处是指物体离开其初始位置,即在运转期间逐步“出轨”,这是汽轮机在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汽轮机稳定3000rpm/min运转,振动值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运动位置可能会有些微小的偏差,这种微小的偏移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一般要求瓦振控制在0.05mm以内。然而,如果振动的幅度超出了安全界限,会产生哪些后果呢?这就像火车在轨道上行驶时与轨道边缘的摩擦,偶尔的振动和摩擦看似“无害”,但长期下来,振动会引发部件的过度磨损,加速设备内部的损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设备的运行效率显著降低,甚至可能造成设备的永久性损坏。

由于振动问题是汽轮机正常运行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不利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难以规避的问题。即使设备按照规定的标准操作,也难以完全避免意外发生,因此,及时的维护检查至关重要。维护工作需要对振动幅度进行精确测量,安全范围应控制在0.05mm以内,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可能出现设备内部零件的磨损,长期磨损会导致零件松动,影响工作效率,而突然的机组保护动作停机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振动的危害就像“滴水穿石”,微小的误差是正常现象,但一旦超出某个临界值,设备的安全性就无法得到保障,必然会影响安全生产,甚至可能导致设备烧瓦停机,直接影响到设备的运行效率,进而阻碍电力生产的进程。造成振动的因素多种多样,接下来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2常见的汽轮机振动故障

2.1转子不平衡

在振动问题的诸多表现中,失衡现象颇为普遍,它往往使得振动呈现出规律性的波动。这种失衡现象的显著标志在于,转子在运转过程中,其振动强度会呈现出规律性的上升与下降。在TSI监测的振动数据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显著的特征:每隔0.001秒,振动强度就会达到一次顶峰,随后逐渐降低。这种周期性的波动很可能是由转子的失衡引起的。转子一旦失衡,其某一部分在经过位移测点时会引起振动强度的增大,而在其他部分经过时则会导致振动强度减小。这种特定的振动模式通常在数据中以明显的波峰和波形重复出现为特征,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在转子上加装配重块,可以消除转子不平衡引发的振动(经过检修人员的精密计算)。

2.2轴瓦故障

轴承问题往往引发高频率波动,这种波动的频率直接关联于轴承的转速。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深入剖析,我们试图揭示轴承故障的潜在特征。轴承故障在振动数据中通常表现为高频信号的显现,而这些信号的频率与轴承转速紧密相连。此类高频波动通常源于轴承内部油质的状态或瓦的磨损,这些损坏直接引发了高频振动。此外,轴承故障的诊断往往需要结合声音、轴瓦进回油温度以及轴瓦的振动值等多方面信息。一般,瓦振是绝对振动,轴振动的相对振动,当瓦振出现上升过快时一定要果断打闸停机处理。所以,我们仍然需要持续监控并记录振动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诊断潜在的轴承故障。振动监控系统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有助于运维人员提前发现并解决轴承问题,从而保障机械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3动静部位间隙不当

不当的间隙处理往往引发非规律性的振动现象,通过数据的深入分析,不当间隙处理往往在振动数据中引入异常的、非周期性的振动成分,这些成分可能源于外界干扰、机械部件间的磨损、松动或其他随机因素。这种无序性可能导致振动波形变得复杂且难以预测,在机组A修中,检修维护人员一般都要严格记录动静部位的间隙,达到国标要求方可回装。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间隙处理不当可能受到安转、设备的维护不到位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振动特性也可能随时间而变化。为了更精确地诊断间隙处理不当问题,通常需要实施持续的振动监控和数据采集,以便捕捉非周期性振动成分的动态变化。

3汽轮机振动监测技术

3.1振动监测的基本原理

汽轮机的安全与稳定运行离不开振动监测这一核心技术的支撑。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在汽轮机各个轴瓦支点安装的传感器,实时记录机组运行时产生的振动数据。这些数据中蕴含着机组运行状况的宝贵信息,有助于揭示汽轮机的健康状况。振动监测的原理主要基于物理学中的振动理论,通过对振动频率、振幅和相位等指标的分析,能够识别出机组的不平衡、松动、磨损等潜在问题。

因此,振动监测不仅是评估汽轮机状态的关键途径,也是预防故障、确保设备安全运行不可或缺的措施。

3.2常用的振动监测方法及技术

在汽轮机的振动检测工作中,普遍采用的检测手段涵盖了位移检测技术、速率检测技术和加速度检测技术。

3.2.1位移检测技术是通过对汽轮机转子与轴承之间的相对位移量进行测量,以此来判断机组振动的程度。此技术对于捕捉低频振动非常有效,可以清晰地展现转子的运动轨迹。

3.2.2速率检测技术则专注于转子振动速度的变动,对于中频振动的捕捉尤为适宜,能够揭示转子动态特性的关键信息。

3.2.3加速度检测技术则对高频振动特别敏感,通过测定振动加速度来评价汽轮机的振动情况,对于检测冲击性或瞬态振动尤为有效。

这些检测手段的联合运用,可以全方位、精确地掌握汽轮机的振动状态,为故障的提前预警和设备的保养维护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3.3振动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振动监测技术的精髓在于对振动信号的搜集与加工。在搜集环节,必须挑选恰当的传感器,并精确安装在汽轮机的各个轴瓦支点部位,以便准确无误地获取振动信息。传感器的挑选需综合考虑其敏感度、频响区间和抗干扰性能等多重因素。至于信号加工,滤波、增幅等预处理手段被广泛运用。同时,频谱分析、小波变换等特征提取技术也被采纳,在从繁杂的振动信号中挖掘出关键的故障信息。这些加工步骤不仅显著提升了信号的清晰度,更为故障的识别与预防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持。

3.4振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振动检测技术的核心在于构建高效振动监控系统,这一过程对技术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在系统构建初期,必须全面评估硬件设施与软件架构的双重布局。

3.4.1硬件层面,涉及传感器挑选、数据采集设备设计以及传输途径的选定,这些环节需依据汽轮机的特定型号及工作环境进行精准配置。

3.4.2至于软件层面,除了信号捕捉与加工的基本职能,还需实现数据剖析、故障警报以及数据存档与回放等高级功能。

整合这些要素,振动监控系统得以对汽轮机的振动状况进行实时跟踪,迅速捕捉异常,并为热电检修人员提供精确的故障诊断与预防策略。同时,系统的稳定性与可信度在设计与实施阶段同样至关重要,在确保振动监测在各种工作条件下保持稳定,为汽轮机的安全操作提供技术支持。

4汽轮机振动故障预防技术

4.1振动故障的类型与原因分析

在汽轮机的运作期间,遇到振动问题是颇为普遍的挑战,这类问题涵盖了各式各样的类型和成因。依据振动的特性及其成因,大致可以把振动问题归纳为转子不平衡、轴线偏移、部件松动或摩擦等类别。

4.1.1转子不平衡故障多因转子的质量分布不均匀或部件脱落引起,其特征是出现显著的径向摆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造成轴承的损坏。

4.1.2轴线偏移故障则是由于转子的中心轴线与轴承的中心轴线未能对齐,这种状况会带来较大的轴向负荷,进而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和整个机组的工作效率。

4.1.3部件松动或摩擦导致的振动,常常源于安装不准确、固定部件松动或是密封部件的磨损,这类振动通常伴随着噪音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对这些振动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探究,不难发现它们往往与设备的设计、生产、装配以及保养等步骤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设计上的缺陷可能导致转子质量分布不均,生产过程中的偏差可能导致部件的不对称,而装配和保养的不当则可能导致部件的松动或摩擦。

因此,为了有效避免振动问题,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全方位提高汽轮机的设计、生产、装配和保养质量,尤其在汽轮机A级检修的时间上要固定保养,平时运行中润滑油温的控制要在合理范围之内,这些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要杜绝。

4.2振动故障的预防策略

为了保障汽轮机的可靠性与平稳运作,实施一系列的预警措施至关重要。首要任务是执行定期的检修工作,这是预防性维护的核心步骤。定期对汽轮机进行细致的查验,能够及时排查并排除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例如螺栓的松动、轴承的磨损等问题。此外,对转子进行平衡调整的技术手段对于避免振动问题同样关键。通过实施动态平衡测试,可以准确识别不平衡因素,进而进行精确调整,确保转子的质量分布均衡。除此之外,强化运维人员的技能培训也是必要的,提升运维人员的专业技术和故障诊断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运维人员能更深入地了解汽轮机的构造与性能,使得在故障出现时能够迅速且精确地进行判断与应对。综合运用这些预警措施,将极大地增强汽轮机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度。

4.3预防性维护与状态监测

汽轮机振动故障的防范离不开预防性维护和状态监测的双重保障。预防性维护作为一种前瞻性的维护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周期性的检查、保养与关键部件的更换,以实现设备寿命的延长和潜在故障的规避。对于汽轮机而言,预防性维护方案需涵盖磨损部件的定期更换、滑销系统保养、轴承间隙的检测与调整、振动测点卡件维护及更换等内容。这些举措有助于确保汽轮机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有效降低振动故障的发生几率。与此同时,状态监测技术的运用对于迅速发现并处理振动故障同样至关重要。状态监测通过实时搜集并分析汽轮机的运行数据,如振动值、轴承温度、润滑油压等关键参数,对设备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一旦监测到异常数据,系统将立即触发警报,提醒运维人员进行检查与维修。这种实时监测与预警机制能够在故障发生前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汽轮机非停事故发生。

要实现有效的预防性维护与状态监测,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维护计划和监测体系。这包括挑选合适的传感器与监测设备、设定合理的监测参数与警报阈值、以及培训运维人员熟练掌握监测系统的操作与维护技巧。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将大幅提升汽轮机的运行效率与可靠性,降低振动故障的几率,为企业带来更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气流震荡防治

在日常运行中,气流震荡这一常见不利因素常常是引发汽轮机设备振动问题的关键原因。气流震荡的产生机理较为复杂,解决这一问题同样具有挑战性。这种持续存在的不利状况往往根深蒂固,单靠常规的检测和维护措施难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关键在于采用创新技术进行“整治”。

例如,在气流震荡中产生的涡流现象是导致汽轮机振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可以运用逆向涡流技术来对其进行干预,在短期内,通过先进技术手段解决设备根本问题,同时采取权宜之计以“治标”,例如采用反干扰措施,以防止更严重问题的出现。

上述的办法在我厂机组A修结束后,汽轮机首次启动遇到轴瓦振动大,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当轴承振动增大现象时,立即增加主蒸汽流量,涨负荷,从而通过大量蒸汽对机组进行涡流扰动,这种办法就是依靠涡流扰动的方式来消除机组振动,这是有成功案例的。这些方法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气流震荡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转子能够承受汽轮机更高负荷的工作需求。

4.5其他问题的防治

为避免汽缸因温度分布不均导致的膨胀不一致及汽轮机因振动和摩擦带来的连锁反应,尽管这些问题并非核心要素,但同样不容忽视。汽轮机的可靠运行依赖于众多部件的协同配合,必须关注每一个细节,从细微之处着手,确保整体运行的稳定性。

汽缸受热不均的症结在于热量传递和加热过程中的阻碍,因此,使用前的细致检查至关重要,需确认汽轮机的各个部件是否完整无缺,运行中是否存在潜在的阻碍因素。在启动前,应彻底检查汽轮机的疏水管道系统,并使用仪用压缩空气排除堵塞,另外,还需要检查缸体的保温恢复工作是否完善,保温对缸体的上下壁温差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若在运行过程中汽轮机出现稳定性问题,不能掉以轻心,不可对常见的故障感到无计可施。这些问题通常并不复杂,只需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即可收到显著成效。例如,适当调整汽轮机的主再热汽温、提高主汽压力等运行参数,或降低机组负荷,以及开启后缸喷水降低低压缸排气温度,这些方法无需过多思考,也不依赖新技术。

同样,处理汽轮机的动静摩擦问题也应如此,工作中需时刻留意异常情况,及时调整参数以纠正。由于动静摩擦多数因参数设置不当引起,调整参数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除此之外,降低机组电负荷,及时利用检修停运期更换故障部件等措施,也能有效防止摩擦问题的发生。针对摩擦,还可以从降低摩擦系数的角度入手,例如在滑销系统槽内涂抹润滑油等,这些方法同样值得一试。

结论

综上所述,对汽轮机实施振动检测及故障预警策略对于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削减运维开支、增强操作效能具有至关紧要的作用。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促进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以期在工业制造的持续性和经济效益上实现更为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飞.火电厂汽轮机异常振动故障排查技术的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3(7):207-209.

[2]王杰.火电厂汽轮机振动故障和诊断技术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3,60(1):17-19.

[3]何芳强,伍文勇,陆宏江.变电设备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A,2023(4):105-108.

[4]王鹏.火电厂汽轮机振动故障和诊断技术[J].电力设备管理,2023(15):81-83.

[5]倪秋华,朱晓东.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发展与趋势[J].汽轮机技术,2021,053(003):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