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PPP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作者

何青莲

身份证:510823198509237065

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PPP项目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模式。然而,由于PPP模式本身的复杂性及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工程造价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围绕PPP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制度、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旨在为提升PPP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助力PPP模式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PPP项目;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一、PPP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造价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PPP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涉及多方主体,其中包括政府、社会资本方及项目公司。各方利益诉求不同,使得在造价管理制度建设上存在分歧。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不同项目之间的管理标准与执行尺度差异显著,导致成本控制的目标难以落实。在实践中,项目初期造价预测缺乏科学依据,往往依赖经验判断,导致预算偏差较大。在实施过程中,合同缺乏对造价控制的具体约定,也未明确各方责任界限,造成管理责任不清,风险难以合理分担。造价审批流程繁琐,部分审批节点重复设置,降低管理效率,影响项目推进速度。这些制度性缺陷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与透明度。

(二)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机制缺失

PPP项目周期长、阶段多,包括前期可研、设计、建设、运营等多个阶段,但造价控制通常集中于设计与施工阶段,忽视了前期规划和后期运维阶段的成本控制。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缺乏系统性投资测算机制,对项目整体投资评估不充分,导致后续阶段造价调整频繁。在施工阶段,虽然部分项目引入了动态控制机制,但执行不严、监管不到位,实际操作中缺乏针对性的控制策略。运营阶段则普遍忽略了长期维护和更新费用的成本管理,导致项目整体造价失控。全过程控制理念在PPP实践中难以落实,核心原因在于管理责任分散,信息不透明,以及缺乏系统性的制度支撑。

(三)社会资本方对成本控制动力不足

PPP项目多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推进,政府通常承担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职责,而具体建设与运维主要由社会资本承担。由于项目的盈利模式往往以长期收益为基础,社会资本在实际操作中更关注项目回报与风险收益比,而对短期造价控制缺乏足够重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追求效率与质量,社会资本可能优先选择成本较高但风险更低的施工方案,忽略了造价的经济性。在绩效考核机制缺失的背景下,社会资本方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不强。此外,项目合同条款设计中未能设置明确的成本控制激励机制,也使得社会资本对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不足。这种博弈式合作关系造成了成本控制难以形成合力。

二、PPP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构建系统化造价管理制度体系

应建立覆盖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明确各阶段的造价管理目标与责任主体,规范造价预测、预算编制、合同管理、变更控制等核心环节。制度设计应以科学、系统、可操作为基本原则,建立标准化成本指标体系,并结合项目特点,设置合理的管理流程和技术标准。在前期阶段,强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造价测算能力,引入多专业团队协同评估,提高成本预测的准确性。在设计与施工阶段,明确造价控制责任和控制节点,细化工程量清单管理,加强预算控制与成本追踪机制。建立健全的合同造价条款,明确各方权责关系及违约成本,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制度有效落地。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提升PPP项目造价管理的系统性与规范性。

(二)推动全过程造价控制体系建设

推进全过程造价控制体系建设,需从项目立项开始,贯穿设计、招标、施工、验收及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在立项与规划阶段,建立科学的成本测算模型,结合区域市场数据与工程特征开展投资估算,确保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在设计阶段,强化设计优化与成本效益分析,实施限额设计管理制度,通过设计与造价的动态匹配提高预算控制水平。在招标与施工阶段,构建基于绩效的造价控制模式,推动施工单位按照合同成本目标进行施工,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应对市场变化。在运营维护阶段,设立长期成本评估与监控机制,将运维成本纳入整体造价管理体系,实现建设成本与运维成本的统筹管理。通过全过程系统控制,提升PPP项目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

(三)建立成本控制激励与约束机制

应针对PPP项目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社会资本方的成本控制积极性。激励机制可基于绩效考核与风险共担原则,设立项目成本目标管理制度,对完成造价控制目标的社会资本方给予经济奖励。同时,将成本控制结果与项目后期收益分配挂钩,增强社会资本方对造价管理结果的关注度。在合同设计中明确约定造价超支的责任划分与违约责任,通过法律条款约束不合理支出行为。推动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强化社会资本方成本管理行为的透明度。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社会资本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主动控制造价,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效能。

(四)加强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

推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转型,是提升PPP项目成本控制水平的重要手段。应构建集成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项目信息的全过程记录、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通过引入BIM、GIS等技术手段,在项目设计阶段进行多维度造价模拟与优化,提高设计方案的成本科学性。在施工阶段,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施工进度、成本变化等关键指标进行监控,实现成本数据的实时采集与预警分析。在运营阶段,结合智能化运维系统,对运营成本进行定期审计与评估,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平台建设需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与可追溯性,提升信息流转效率与透明度。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还能有效防范造价风险,构建高效、透明、可控的造价管理体系。

三、结束语

PPP项目作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模式,其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PPP项目在造价管理中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制度缺陷、控制机制薄弱、激励不足与信息化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构建系统化管理制度、实施全过程控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并推动信息化建设,可有效提升PPP项目造价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只有持续优化管理机制,才能确保PPP模式在复杂多变的项目环境中发挥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 彭筱竹. PPP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与路径[J]. 建筑经济,2023,43(02):84-88.

[2] 王伟. 基于全过程视角的PPP项目成本控制研究[J]. 价值工程,2023,42(01):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