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变更管理与成本控制
冉云霞
身份证:500243199605055902
摘要: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常见现象,对项目造价控制提出较大挑战。有效的变更管理不仅关系到工程成本的合理性与控制力,也直接影响项目整体进度与资源配置效率。文章围绕工程造价管理实践,分析变更管理的关键内容与常见问题,探讨成本控制的技术路径与管理策略,从组织机制、合同控制、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提升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益提升。
关键词:工程变更;造价控制;管理机制
一、工程造价管理中变更控制的基本特征
(一)变更形成的阶段性特征与复杂性分析
工程变更通常伴随项目各阶段的不同需求而产生,在设计、施工及运营交接等环节均可能出现调整。设计变更多源于功能优化、规划调整或施工条件的变化,具有计划内调整与外部干预的双重属性。施工过程中,现场不可预见因素、图纸差异、施工工艺改进等因素均可能引起施工内容与方式的变化,导致工程量增减与计价基础调整。运营阶段可能因使用需求升级或合规要求变化进行改扩建,进一步引发费用变动。变更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延续性与系统性,常涉及多个专业、多个工序及多个合同主体。
(二)变更管理在造价控制中的双向调节作用
变更管理是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核心环节,其管理效能直接决定项目成本的控制能力与执行结果。工程变更管理在造价控制中承担双向调节功能,一方面通过严控不合理变更,防止项目费用超出预算边界;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调整设计与施工方案,提升投资效益,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项目执行中,变更管理须准确识别变更性质、影响范围及责任归属,并结合合同条款进行调整控制。对已批准的变更内容,应快速测算成本增减并归集入成本控制台账,避免费用核算偏差与控制滞后。在风险识别方面,变更管理能够提前识别潜在费用风险,推动风险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
(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变更控制的风险特征
工程变更管理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影响造价控制效率与管理公平性。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信息传递存在时滞、偏差与解释差异,造成变更响应滞后、责任认定模糊与成本计量差异。在项目现场,部分变更未能及时记录与归档,导致工程量确认困难、变更依据不足,影响后续成本审计与结算执行。部分施工单位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扩大变更范围或抬高计价标准,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变更控制过程的合同执行力、文件完备性与资料透明度成为控制风险的关键。有效应对信息不对称需强化现场信息记录机制、推进信息平台数据同步、构建可追溯的变更审批链条,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可控性与准确性,规避不确定风险对成本管理的侵蚀。
二、变更管理驱动下的工程成本控制策略与实施机制
(一)全过程动态控制体系下的成本管理路径
工程造价控制需要在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建立动态调控机制,形成前期预测、中期控制与后期核算的闭环路径。在可行性研究与初步设计阶段,应科学进行投资估算与限额设计,明确成本边界与变更容忍度,为后续管理提供控制基准。在招投标阶段,通过合理设置工程量清单与变更条款,规范变更流程与价格调整机制,防止中途干预导致价格失控。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配备专业造价管理团队开展定期工程量核查、现场核实与变更台账更新工作,确保成本数据实时更新与反映实际。在竣工结算阶段,应严格按照已确认的变更文件进行审核归集,杜绝变更信息遗漏或重复计量。
(二)基于合同条款优化的变更控制机制
合同是工程造价控制与变更管理的法律基础,其条款设计直接影响变更实施的规范性与成本责任的划分。工程合同中应明确变更的适用情形、审批流程、价格调整依据及费用归属方式,避免执行中因理解差异或程序漏洞导致成本纠纷。对于总价合同,应细化约定变更调整边界及执行程序,限制施工单位随意申请增补项目。对于单价合同,应规范工程量增减的确认机制,确保量价匹配与现场真实反映。在合同中可设定变更基准价与变更响应时间,缩短审批周期,提高执行效率。对于设计变更类项目,可设置事前协商条款,要求设计单位参与变更分析与成本影响预测。施工合同中还可引入奖励与惩罚机制,对控制成本成效显著或违反变更程序的行为给予明确约束,提高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成本自控能力。
(三)基于信息技术集成的工程变更数字化控制
信息化手段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已成为提高效率与精准性的核心工具。工程变更管理可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全过程信息流的统一传递与数据共享。以BIM为基础构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在设计阶段实现变更方案的模拟比选与成本预测,在施工阶段提供变更位置、影响范围与资源需求的可视化展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整合变更申请、审批、计价与反馈流程,建立标准化操作界面与自动化数据归集机制,减少人工失误与管理漏洞。数据平台可实时更新各类变更项目的成本影响,形成多维度的数据看板,辅助决策者进行动态调整与资源配置优化。在工程实施层面,基于移动终端的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变更情况的快速上报与核查,提高响应速度与核算准确率。
(四)管理组织体系协同下的多方成本控制机制
工程造价管理需要项目各参与方建立协同机制,在变更识别、责任界定、费用控制与审批执行等方面形成系统联动。建设单位应设立专门的造价管理机构,统筹项目预算、变更控制与资金调配,确保成本管控符合整体投资计划。设计单位需参与变更方案评估与成本模拟工作,提前识别设计调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避免事后纠偏造成费用浪费。施工单位应配合现场变更记录、实际工程量核实与价格复核过程,保障成本数据的真实有效。监理单位需承担变更合理性审查与成本合理性判定职责,强化过程监督与执行评估。业主单位应牵头建立变更审批流程清单,明确各环节职责与审批时限,推动流程规范化与透明化。协同机制还应构建多层次沟通渠道与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各方对工程成本目标的认同与执行力,提升变更管理的组织效能。
三、结束语
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变更控制与成本管控问题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需要在制度机制、技术工具与组织协同多个层面形成合力。通过建立完善的变更识别与管理流程、优化合同条款与审批机制、引入数字化技术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并构建多方协作的成本控制体系,能够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与成本执行力,为工程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子强.工程变更管理对造价控制的影响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3,43(02):58-62.
[2]李晶.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的关键技术与管理策略[J].建设经济,2023,44(04):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