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作者

石伍城

陕西省紫阳县双安镇九年制学校 725303

前言: 受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从当前教育现状来看,多数教师并未对此特性加以考虑,未立足素质教育要求, 多采用题海战术、照本宣科等教学手段,通过重复大量训练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实现提升学生学 的目标 。但从宏观视野来看,此模式与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符,科学性、针对性不足,从而致使学科教 效欠佳。鉴于此,对于新时代物理学科教师而言,应注重自身教学理念、方法的革新,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科教学质效,进一步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挖掘独特优势,促进知识内化

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略有不如,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时,应从农村地区特征入手,挖掘其优势,以实现因材施教目标。对于农村地区学生,其往往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很多学生从小就帮助父母干农活、做家务,众所周知,物理源自生活,又用于生活,无论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或是农业器具,均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对此,教师可对此现象加以运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观念,理解物理知识,促进知识内化。如在“杠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因农村地区学生在生活中时常会与扳手、铁锹等工具接触,因此其往往可较快领悟费力杠杆、省力杠杆的特征与区别,促使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工具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再如“物态变化”(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烧水时常见的“沸腾”现象,深化学生对沸腾、汽化知识的理解。农村地区学校虽然在教学资源上略逊于城镇学校,但农村地区学生大多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实践时,可对学生此特性加以利用,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理解物理知识,体会物理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质效[1]。

二、创设教学情境,深化知识理解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是当前学科教学中难以摆脱的问题,在以往教育实践中,教师多以照本宣科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足,鉴于此,作为新时代教师,应正视以往教育实践的不足,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融入教学实践中,创设沉浸式教学情 ,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牛顿第一定律”(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课教学中,在授课前,教师以冰壶比赛作为教学实例,为学生介绍刷冰行为可降低冰壶与冰面的摩擦力,促使冰壶行驶得更远。该实例可有效体现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知识,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

三、自制教具,优化实验教学

农村学校实验设备匮乏,甚至一些学校缺乏媒体设备,难以将物理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学生知识理解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加以利用,自制教具,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直观性,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大气压强”(苏科版)(八年级下册)一课教学中,因农村学校实验条件较差,从而使得学生在该知识点理解上难度较高。对此,教师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自制实验道具。首先指导学生课前备好一张纸与一个空矿泉水瓶,先让学生将在瓶口放置纸张,倒立瓶子,观察纸张飘落状况,随后将空瓶承满水,在瓶口放上纸张,倒立瓶子,纸张却紧附在瓶口。该实验可使学生对大气压强产生直观的认识。教学完成后,教师还可展开进一步的启发、引导,因农村地区多数家庭均会饲养小猫、小狗等动物,但因家中大人较为繁忙,从而难以定时、定量地为小动物喂食,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小动物制作一个定时投喂器,让学生在具体实验操作中理解所学知识,感受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2]。

四、组织互动探究活动,构建高效课堂

以往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为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多会采用拆解知识内容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但此方式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性,一旦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就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对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与同伴进行沟通、互动,分享各自心得,训练其表达能力,以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质效。如在“光的反射”(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笔者针对性设问:我们可以看到篝火等发光物品物体,为何看不见黑板、书本等不发光物品?笔者结合学生在班级中所处位置、学情等将其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并保证各组实力相当,随后笔者为各组分发预先备好的平面镜、激光笔等,鼓励各组沟通合作,共同完成光反射规律的探究活动。在实践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成果,教师公正、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其认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及时纠正,为学生后续学习发展夯实基础。

五、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有效性

作业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其质量对学生学科学习质效存在直接影响。因此,对于农村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应加强对学科作业设计工作的重视,从学生学情、学科特征等层面入手,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分层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作业完成兴趣,进一步发挥作业的应用价值。在学生作业完成后,教师还需对评价环节加以优化,展开过程性、多元性评价,将学生完成作业的意识、态度以及答案的准确性等作为评价对象,在专业评价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展自评以及互评,以提升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客观性,深化学生对自身学情的认识,助力学生学习质效提升。如在“密度”(苏科版)(八年级下册)一课教学中,因学生学情、能力等存在差异,故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坚持分层原则。对于一些基础较弱、能力一般的学生,笔者通过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培养其简单的知识运用能力;对一些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则引入生活实例,为其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作业,要求其通过分析实例、处理现实问题,以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此种分层作业形式不仅可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身的关心,还可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点”,提升学生作业完成质效[3]。

结语: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做好自身教学理念的革新工作,从农村地区实际状况入手,挖掘农村地区的优势,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锦美. 农村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5(2):88-90.

[2] 刘生田.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提质增效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24,35(35):37-39.

[3] 王素英. 农村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建设路径分析[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