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龚燚
重庆市龙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是当前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项目全周期内的成本动态控制与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围绕全过程管理理念,探讨在各阶段中成本控制的策略路径,包括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优化、招投标管理与施工阶段成本监督等关键环节,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归纳系统化的控制方法,提升工程项目的资金利用效率与投资回报率,为工程管理者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参考框架。
关键词:全过程管理;成本控制;工程造价
一、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基本内涵与阶段特征
(一)全过程管理理念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是一种贯穿项目立项、设计、招标、施工到竣工结算及运维阶段的综合性成本控制方式,强调动态、协同和预控理念。传统造价控制模式存在阶段性割裂、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难以形成系统性控制机制。全过程管理模式通过整合各参与方职责,建立清晰的成本责任体系,使得项目每一阶段的资金使用状况都在可控范围内。管理者能够根据前期目标及时调整计划,确保造价控制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防止成本风险在项目后期集中暴露。该模式以价值导向为核心,结合经济性与合理性的平衡,在提高成本控制科学性的同时,强化了对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协同管控。
(二)各阶段造价管理的协同机制构建路径
工程项目造价管理覆盖立项决策、方案设计、施工执行和竣工交付多个阶段,每一阶段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整体造价水平。在全过程管理中,需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决策机制,实现各阶段信息互通与控制措施协调。在前期策划阶段,进行投资估算与经济性论证,明确投资上限;设计阶段进行限额设计与方案比选,强化方案经济性;施工阶段通过合同管理与进度协调控制实际支出;竣工阶段则需进行成本审计与绩效评估。各阶段通过逻辑关联与责任机制衔接,形成从源头到结果的全流程控制链条,避免阶段断裂造成的成本失控,提升整体项目的成本集成能力和应变调控水平。
(三)信息化支撑体系在成本动态管理中的应用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构建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成为推动动态成本控制的重要基础。现代项目管理系统通过集成BIM、ERP与造价数据库,实现造价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分析与反馈。在设计阶段,可借助BIM技术进行设计变更成本模拟,实现提前预判和优化;在施工阶段,可通过进度与成本双向联动系统进行实时预算控制与资金计划调整。信息系统还可自动生成成本偏差预警,辅助管理人员进行调整决策。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数据驱动的成本管理机制,有效提升了管理的时效性与精度,推动了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分析决策的转变,为全过程成本控制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二、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关键策略
(一)前期阶段的投资估算与成本预控体系构建
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是成本控制的起点,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决定了后续各阶段的控制基准。在该阶段应通过可研分析、经济性测算及风险评估形成科学合理的投资控制目标。成本预控体系应以项目功能定位与资源配置为基础,明确各项费用构成与资金分配原则。对于土地、勘察、设计、施工等各项预算,应基于市场价格与历史数据进行细化分析,防止投资估算偏差。预控策略需引入价值工程方法,对功能价值与建设成本进行权衡,剔除非必要支出,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同时,应对可能影响投资的政策、环境、市场波动等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形成动态调整预案。通过系统的前期预控措施,不仅能提升成本控制的精准性,还为后续阶段提供明确的管理边界和量化依据,减少事后纠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二)设计阶段限额设计与方案经济性优化策略
设计阶段是将投资目标落实为工程实体的重要阶段,限额设计是将造价控制目标贯穿设计全过程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应在初设阶段设定各专业的限额指标,设计人员需在成本上限内完成技术方案与构造细节。优化策略应围绕结构选型、材料选用与工艺选择展开,推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降低材料损耗与施工难度。同时应引入全过程造价咨询团队,参与设计审查与经济性分析,对设计变更及时反馈造价影响,确保设计成果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投资。设计经济性优化还可通过多方案比选进行,采用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法,对不同设计路径的投资回报、施工效率及后期运维成本进行量化评估,指导设计取舍。在全过程管理机制下,限额设计不仅是成本控制的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全过程价值导向管理理念的体现。
(三)招投标阶段成本控制与合同管理机制
招投标阶段是实现控制目标落地执行的重要环节,管理策略应聚焦于投标控制价制定、招标文件编制及合同条款的风险防控。投标控制价应在设计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动态数据进行分项编制,确保价格合理性与竞争力。招标文件需明确计量方式、支付节点、变更管理与索赔机制,避免模糊表述导致合同执行偏差。投标评审过程中,不应单纯以最低价中标,而应采用综合评估法,兼顾报价合理性、履约能力与施工组织措施,保障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合同签订后,应建立动态合同管理机制,对工程量清单、单价变更、签证项目进行全过程审核,防范虚增造价风险。通过强化合同条款的操作性与监督机制,实现对施工阶段成本的制度化控制,构建责任明确、执行高效的合同管理体系,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核心环节。
(四)施工与竣工阶段动态控制与结算审核体系
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实际形成的阶段,成本控制应突出动态监测、实时反馈与结果复核的闭环管理机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嵌入成本目标细化分解机制,对各工序、分项工程及材料采购实施成本节点控制,形成逐级负责的成本执行体系。施工过程中,应结合项目进度采用动态计量与过程核算机制,定期对比预算与实际支出偏差,形成成本预警反馈。对施工变更、工程签证等敏感环节进行严格管理,落实变更审批流程,防止非计划性支出扩大造价风险。竣工阶段的结算审核需依据合同条款与变更记录,结合现场核查进行复算复核,防止重复计量、隐蔽项目漏算等问题。结算审核不仅是成本控制的收尾工作,更是项目全过程控制成果的集中体现,需通过严谨的审核体系和审计机制,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真实、合规、合理,实现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闭环运行。
结束语: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强调系统性、前瞻性与动态性,突破了传统造价控制的阶段局限与被动调整模式,推动成本管理走向主动、精细和协同的管理方向。通过构建以目标控制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全过程专业协同机制与动态调整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为现代工程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伟.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23,43(02):72-76.
[2]王建军.建设工程项目成本全过程控制路径探析[J].工程管理学报,2023,39(0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