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主任有效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明娜

新泰市平阳小学 2712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的奠基时期,班级德育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与人格发展。当前小学班级德育存在形式化、家校协同不足、评价单一等问题。基于大量教学实践,研究从创新德育形式、强化家校共育、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有效策略,旨在提升班级德育实效,助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为构建全面、系统的小学德育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德育;德育策略;品德养成​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学生受外界环境影响显著。班级作为德育主阵地,小学班主任承担着行为规范引导、集体意识培育和社会责任感启蒙的重要职责,其教育实践直接影响学生道德认知构建。​

当前,班级德育存在活动形式化、家校理念分歧、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德育活动多停留于理论灌输,缺乏实践体验;家校在德育目标与方法上难以达成共识,削弱教育合力;传统评价侧重结果,忽视过程性发展。​

在 “立德树人” 教育方针下,探索小学班主任推进班级德育的有效策略,既是提升学生品德素养的现实需求,也是落实教育使命、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小学班级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一)德育形式缺乏吸引力​

当前,许多小学班级的德育活动仍以说教式的主题班会、枯燥的道德知识宣讲为主,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开展 “诚信教育” 主题班会时,部分班主任仅是通过讲述名人诚信故事、宣读诚信准则,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无法真正理解诚信的内涵,更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 “填鸭式” 的德育方式,使得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家校德育协同不足​

家庭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第一课堂,但在实际中,家校在德育工作上往往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一方面,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品德培养,认为德育是学校的责任;另一方面,家校之间在德育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例如,学校倡导学生自己整理书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独立能力,而有些家长却因担心孩子累着或做不好,包办一切,导致学校德育成果难以在家庭中延续。​

(三)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小学班级德育评价主要依赖教师的主观判断,以操行评语、纪律评分等简单方式为主,缺乏量化标准和多元化视角。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对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社区活动中的奉献意识等,传统评价方式往往无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三、小学班主任有效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创新德育形式,增强德育实效​

1.融入生活情境:班主任应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道德。例如,组织 “校园文明小卫士” 活动,让学生轮流负责监督校园内的文明行为,如礼貌用语、垃圾分类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文明行为的意义,还能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2.开展体验式活动: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如开展 “职业体验日”,让学生扮演教师、医生、环卫工人等不同角色,感受不同职业的辛苦与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意识;组织 “爱心义卖” 活动,将所得款项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儿童,让学生在奉献中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树立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3.运用新媒体技术:借助短视频、动画、在线互动平台等新媒体资源,丰富德育形式。例如,在班级微信群中分享正能量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视频中的道德问题;利用在线投票、问答等方式,开展 “道德小标兵” 评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强化家校协同,形成德育合力​

1.加强沟通交流:班主任应通过定期家长会、家访、线上沟通等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在交流中,不仅要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品德表现,还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倾听家长的想法和建议。例如,每月召开一次线上家长会,邀请家长分享家庭教育中的经验和困惑,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入户家访,深入了解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2.统一德育理念: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德育讲座等活动,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如邀请教育专家开展 “品德教育从家庭开始” 主题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品德培养与学业成绩同样重要;组织家长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长在德育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3.开展家校共育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让家长参与到班级德育中来。例如,组织 “亲子志愿者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社区,参与环保宣传、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 “家庭德育故事分享会”,鼓励家长和孩子分享家庭中的德育小故事,促进家校德育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三)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1.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主体。例如,在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时,除了教师评价外,让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学生自己也进行反思评价,同时邀请家长对学生在家中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

2.制定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制定详细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将品德行为进行量化打分,如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关爱他人等方面分别设定相应的分值。同时,结合质性评价,通过记录学生的典型行为、成长故事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例如,为每个学生建立 “德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表现、获得的荣誉、进步的点滴等。​

3.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最终的品德表现,更重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定期对学生的德育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例如,每周进行一次 “德育小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学期末进行全面的德育评价,对学生一学期的品德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参考。​

四、结论​

小学班主任有效推进班级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创新德育形式,让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吸引力;强化家校协同,凝聚教育合力;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能够切实提升班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小学班主任应继续深入研究,不断优化德育策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真正落实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麦靖雯. 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研究[J]. 文渊(小学版),2020(7):405. DOI:10.12252/j.issn.2096-6261.2020.07.797.

[2]赵小红. 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 [J]. 科学与财富,2023(2):135-137. DOI:10.12293/j.issn.1671-2226.2023.02.045.

[3]刘倩. 小学班主任有效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4, (03):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