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视域下高职托育专业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作者

罗紫云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服务学院

一、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正加速向教育领域渗透。2019 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需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回应智能时代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 “托育专业”)肩负着培养 “育幼人才” 的重任,学生不仅需掌握智能监护、早教机器人操作等技术技能,更需具备爱心、责任心、伦理判断等人文素养。然而,当前托育专业思政教育存在技术与人文割裂、教学方法传统、校企协同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 “德技并修” 的育人目标。在此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人工智能视域下托育专业思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与智能时代需求的脱节

1. 教育方法缺乏技术赋能

当前托育专业思政教育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传统方法。据课题组对江西某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 82% 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堂 “缺乏互动性”, 65% 的学生表示 “对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政教育有期待”。2.教育内容与专业需求融合不足

托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婴幼儿心理发展》《亲子教育与游戏指导》)侧重技术知识传授,思政元素多以 “课程思政” 形式零散嵌入,缺乏系统性设计。例如,智能托育设备操作课程中,未充分探讨 “算法偏见对婴幼儿个性化教育的影响”“数据隐私保护与家庭信任构建” 等专业相关伦理问题,导致技术教育与思政教育 “两张皮”。

(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教育革新机遇

1.数据驱动精准化教育

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技术,可深度挖掘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精准把握思想动态。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虚拟托育仿真系统中的操作记录,可识别其在应急处理、情感关怀等场景中的伦理倾向,为个性化思政教育提供依据。

2.人机协同创新教育场景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如利用 VR 技术模拟 “智能监护系统误报引发的家庭纠纷” 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沟通能力与责任意识;通过 AR 技术叠加虚拟早教机器人操作指南,同步嵌入 “技术应用伦理小贴士”,实现 “做中学” 与 “思中学” 的结合。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托育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一)课程体系重构:技术伦理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

1.开发 “AI + 思政” 特色课程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智能托育伦理与实践》必修课,课程内容涵盖:基础理论、场景化教学、实践模块等。课程采用 “双师授课” 模式,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框架搭建,企业技术骨干与伦理专家分享真实案例(如某托育机构智能设备使用中的纠纷处理经验)。

2.构建 “课证融通” 的思政实践体系

结合 “1+X” 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将思政要素纳入实践考核标准。例如:在 “婴幼儿生活照料” 模块,考核学生使用智能设备时的安全意识与人文关怀能力;在 “早期教育指导” 模块,评估学生利用 AI 工具设计个性化课程时的公平性与包容性。

(二)教学方法创新:技术赋能与体验式学习结合

1.虚拟仿真教学:构建沉浸式伦理实践场域

依托 VR/AR 技术开发 “智能托育伦理实训系统”,设置三大实训场景:智能设备伦理决策、算法偏见识别与应对、人机协同照护方案设计

2.多模态教学资源开发与智能推送

短视频矩阵建设:制作 “AI 托育伦理微课堂” 系列短视频,聚焦 “技术温度”“数据安全”“职业责任” 等主题;智能推荐系统应用:基于学生的学习偏好与伦理认知水平,推送差异化资源。

(三) 教师队伍建设:提升 “AI + 思政” 融合能力

1.打造 “双师型” 思政教学团队

校内教师能力提升:组织 AI 技术专项培训,内容涵盖虚拟仿真工具使用、数据可视化分析等,要求教师每年完成至少 20 学时的技术学习;开展 “课程思政与 AI 技术融合” 教学竞赛,推动思政元素与技术教学的有机结合。企业导师引进与合作:聘请托育行业技术骨干、AI 伦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2.建立跨学科教研机制组建由思政教师、计算机教师、托育专业教师构成的跨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联合备课与案例开发:分析托育场景中的典型伦理问题(如 “AI 情感陪伴机器人是否会削弱婴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共同设计跨学科教学案例;开发 “AI 思政教学资源库”,收录技术伦理案例、虚拟仿真脚本、政策法规解读等素材,实现资源共享。

(四)校企协同育人:构建 “技术 — 伦理” 双元培养机制

1.共建智能思政实践基地

与东堃家政、江西长天集团等企业合作建设 “AI 托育思政实践基地”,基地功能包括:实训教学:学生在企业真实场景中学习智能设备操作,企业导师同步指导其处理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如与家长沟通时的信息透明化);课题研究:校企联合申报 AI 思政相关课题(如《智能托育场景下职业伦理养成机制研究》),共同探索 “工训 — 思政”融合模式。

2.职业素养嵌入企业实习环节

在实习大纲中明确思政考核指标,要求学生完成:伦理日志:每日记录实习中遇到的技术伦理问题(如 “是否应向家长推荐付费智能服务”),并由企业导师批注指导;

反思报告:实习结束后提交《AI 技术应用伦理反思报告》,分析技术优势与伦理风险,提出改进建议。

四、结论与展望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高职托育专业思政教育创新,本质是在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之间寻找平衡点。本研究提出的课程融合、教学创新、师资提升、校企协同路径,既回应了智能时代对托育人才 “德技并修” 的要求,也为高职其他专业的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范式。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技术伦理的动态演进、跨文化比较研究、长效机制构建等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E. 奥恩.智能时代的教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Z]. 2019.

[3] 崔建西.智能思政新形态构建研究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 (2): 89-95.

[4] 刘文博.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研究 [J]. 高校理论战线,2020 (5):67-73.

[5] 王军旗.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 (4): 123-128.

[6]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7〕35 号)[Z]. 2017.

[7]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8]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1): 132-135.

[9] 李政.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应对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