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作者

张博

身份证:620523199001230392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作为建设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安全、成本与进度。当前建筑项目日益复杂,管理工作面临工艺多样、人员流动频繁、环境因素不确定等诸多挑战。为保障工程顺利推进,施工管理必须从技术控制、人员组织、成本核算及安全监督等方面综合施策。本文围绕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策略,分析当前常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提升施工管理的整体效能和执行水平,增强项目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施工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策略

一、施工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

(一)施工进度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施工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确保各施工阶段按计划节点顺利完成。在实际操作中,需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工序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协调施工资源配置,避免作业冲突。进度控制中常采用横道图、网络图及关键路径法,清晰展示施工逻辑关系与时间安排。施工现场需设立进度控制小组,负责动态跟踪任务完成情况,针对进度偏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与人员安排。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施工节点数据录入与实时监控,可提升计划执行效率,确保整体工期目标的实现。

(二)施工质量管理的控制要点

施工质量管理贯穿于建筑工程全过程,其重点在于构建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覆盖材料进场、工艺执行、结构验收等各个环节。管理过程中,需依据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制定施工方案与技术交底,确保作业人员明确操作标准与技术要领。原材料进场时要进行复验与备案,关键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并安排技术人员现场监督。施工完成后,需依据标准进行分项验收与隐蔽工程记录归档,形成完整的质量闭环。通过强化过程控制、建立奖惩机制与设置质量巡视制度,可有效提高质量水平,减少后期维修与返工。

(三)施工安全管理的制度保障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关系到作业人员生命安全与工程稳定运行,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体系。施工前需组织安全教育与技术交底,提高人员风险意识与操作规范性。现场必须设置安全标识、防护栏杆与临时通道,明确高空作业、动火作业等特殊作业的审批流程与监控要求。关键设备与工序应配备专职安全员进行实时监督,施工单位需建立应急预案与事故报告机制。通过设立安全巡检制度与隐患排查流程,强化现场管理力度,可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工程施工有序推进。

二、施工管理策略的优化路径

(一)人员组织管理机制的科学化构建

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直接影响作业效率与施工秩序,合理配置人员资源、优化组织结构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基础。在管理体系构建中,应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员及各班组长的职责边界,形成责任清晰、协作顺畅的组织网络。人力资源管理需依据工程进度合理安排人员调配,避免人力资源冗余或紧缺问题。现场应定期组织技能培训与工艺讲解,提升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与质量意识,确保各工序执行标准化、规范化。在考核制度设计方面,建议结合施工效率、质量成果与安全表现设置多维度评价指标,建立绩效与薪酬挂钩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在人员流动频繁的施工现场,还需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动态掌握人员变动与技能状况,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动态管理,增强管理体系的灵活性与执行力。

(二)施工成本控制策略的全过程管控

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控制项目支出的核心手段,施工过程中各项支出需实行全过程、精细化控制。在施工前阶段,应进行全面的成本预测与预算编制,细化材料、人工、机械、措施费等各类成本项,确保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需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对各项支出进行逐日统计与月度分析,识别成本超支环节并采取调整措施。物资采购方面应坚持“量入为出、物尽其用”的原则,通过招标、比价等方式控制采购价格,并严格把控材料使用损耗率。人工成本控制则需结合施工进度制定用工计划,防止劳动力闲置或突增导致成本上浮。在施工技术与工艺选择方面,应优先采用节材高效工艺与标准化施工流程,减少因工艺不当引起的返工与资源浪费。通过建立多级成本控制节点与财务信息化系统,施工企业可实现对项目成本的实时监控与动态优化,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三)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不断深化,信息化手段已成为提升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施工管理平台通过集成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信息,实现各类管理数据的一体化整合与协同处理。在进度控制中,BIM建模技术可提前模拟施工过程与构造节点,发现设计冲突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计划可行性。在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通过移动终端实时采集现场数据,项目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施工动态与问题反馈,及时下达整改指令。在成本控制中,信息系统可对各类物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形成动态成本数据图表,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持。项目管理云平台还支持多项目、多角色数据共享,实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业主单位的联动协作,避免信息孤岛与重复沟通。信息化管理的普及不仅提升了施工管理效率,也推动施工企业管理模式向数据驱动与智能决策方向发展。

(四)绿色施工理念的集成与实施

绿色施工理念强调建筑活动全过程中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施工文明的系统考虑,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优化施工流程与工艺路线,减少建筑垃圾与能耗排放。现场布置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布设绿色围挡、沉淀池、喷淋系统等环保设施,控制扬尘、噪声与水污染问题。在材料使用方面,推广预拌混凝土、绿色建材与可循环构件,减少资源浪费与运输能耗。施工过程中应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实施废弃物回收与利用,提升资源利用率。能源使用方面,施工现场可采用太阳能照明设备、节能型机械设备及临时节电控制系统,降低碳排放总量。绿色施工的有效实施还需建立现场环保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组织环保检查与培训,提升全员环保意识。绿色施工不仅有助于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增强了项目社会形象与可持续竞争力,成为现代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束语: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作为项目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安全、进度与成本的全面控制。在建设任务日益复杂、技术要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单一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项目多元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施工管理体系、人员组织、成本控制、信息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等方面系统探讨了管理策略的优化方向,旨在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科学、系统、可操作的管理参考。通过持续优化管理机制与技术路径,施工管理将更加精细化、高效化,为工程建设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23,43(02):105-108.

[2]陈磊.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29(0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