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研究
肖定局
衡阳县杉桥镇便民服务中心 湖南衡阳县 421200
引言
水稻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关乎粮食安全。施肥是提升水稻产量的关键手段,但不合理施肥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明确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寻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维持土壤养分平衡的施肥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生长态势呈现显著差异。常规施肥以满足水稻基础生长需求为目标,采用固定配比肥料投入。这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局限性:在水稻生长前期,肥料中氮素快速释放,使植株出现徒长现象,茎秆节间拉长、机械组织发育不良,导致茎秆细弱,抗倒伏能力显著下降;而进入灌浆结实期后,土壤中有效养分储备不足,尤其是磷、钾等关键元素供给滞后,使得水稻无法充分完成籽粒充实过程,最终造成籽粒不饱满、空秕粒增多。单一的化肥施用方式还会抑制根系向纵深发展,根系分布浅且细弱,降低了植株对深层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
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土壤养分检测和水稻需肥规律为依据,构建动态化的施肥方案。在水稻分蘖期,通过精准调控氮肥用量,既避免过量施用导致无效分蘖,又保证足够的养分促进有效分蘖发生,从而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与此磷钾肥的合理配比施用对根系发育起到关键作用:磷肥促进根系细胞分裂,加速新根生长;钾肥则增强根系细胞膜的稳定性,提升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主动吸收能力,为水稻中后期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施肥模式,通过有机与无机肥料的协同作用,显著改善水稻生长环境。有机肥富含腐殖质、多糖等有机成分,施入土壤后可有效改善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为根系生长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水稻移栽后的缓苗阶段,有机肥分解产生的小分子有机物质能够刺激根系细胞分裂,促进新根快速生长,提高秧苗成活率和返青速度。在整个生育周期内,有机肥的缓释特性与化肥的速效性形成互补:化肥提供水稻生长急需的大量元素,满足阶段性生长需求;有机肥则持续释放养分,维持土壤养分供应的稳定性。
二、施肥模式如何影响水稻产量构成
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贯穿整个生育周期。常规施肥由于缺乏精准调控,常导致水稻穗粒数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在幼穗分化期,氮肥供应不足会直接影响颖花原基的分化进程,使得小穗数目减少;而过量的氮肥则会打破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导致植株徒长,碳水化合物优先用于茎叶生长,分配到幼穗的光合产物减少,同样抑制颖花分化。磷、钾等元素的比例失调也会干扰花器官的正常发育,降低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最终影响授粉受精过程,导致每穗粒数下降。不合理的施肥还会缩短叶片功能期,减少光合产物积累,间接制约穗粒数增加。
优化测土配方施肥通过精准的养分调控,显著提升水稻产量构成指标。在幼穗分化关键期,根据土壤氮、磷、钾含量和水稻生长需求,科学调整肥料配比:适量的氮肥促进颖花原基分化,增加每穗小穗数;磷素则参与能量代谢和核酸合成,为花器官发育提供物质基础;钾元素增强植株抗逆性,保证幼穗分化过程顺利进行。进入开花期后,合理的养分供应能够维持花粉正常发育和活力,提高授粉受精成功率,有效降低空秕粒率。在灌浆阶段,通过平衡施肥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和积累,不仅增加千粒重,还能提高稻米品质。配方施肥还能改善群体结构,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为籽粒充实创造有利条件。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施肥模式,通过改善土壤生态环境间接影响水稻产量形成。在生长前期,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促进了根系发育,发达的根系系统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为后期形成大穗和增加穗粒数提供物质保障。在灌浆期,有机肥持续释放的养分与化肥相互补充,延长了叶片的光合功能期,提高了光合效率,使更多的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有机肥增强了土壤保肥保水能力,避免因水分和养分供应波动造成的籽粒发育不良。该施肥模式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转化和释放,为水稻提供更全面的养分供应,从而有效提高结实率,减少空秕粒,最终实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
三、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养分平衡变化
我国耕地生态系统一直处于高强度生 产模式下, 土 壤 养 分 含 量下 降 等 问 题 日 益 严 重,优化施肥能够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来提升耕地质量 。 土 壤脲酶活性反映表层土壤的肥沃程度,在土壤氮 素转化时负责将尿素催化成铵态氮。氨氧化 细菌和古菌则负责催化土壤铵到亚硝酸盐的转 化,是土壤氮循环的重要一步。土壤中碱解 氮的含量与农作物的产量密切相关,用来表示土 壤的供氮水平和氮素动态变化。茂施缓释肥 能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并且显著提 高土壤中脲酶和氨单加氧酶的活性,以及 ureC 和 amoA 基因的表达。
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科学精准的养分管理,实现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该模式以土壤养分检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水稻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制定个性化施肥方案。在氮肥管理方面,严格控制施用量,避免过量氮素在土壤中累积;对于磷、钾元素,则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目标产量,按需补充,确保各养分比例协调。配方施肥强调基肥、追肥的合理分配和分期施用,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定期监测土壤养分变化,及时调整施肥方案,既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又能维持土壤养分的良性循环,实现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提升。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施肥模式,从根本上改善了土壤养分平衡状况。有机肥富含的有机质在土壤中分解转化为腐殖质,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与土壤矿物质结合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显著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有机肥中的有机态氮、磷、钾等养分通过微生物分解缓慢释放,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降低了养分流失风险。有机肥中的有机酸能够螯合土壤中被固定的磷素,提高其有效性;微生物活动的增强也促进了土壤中钾、镁等矿物养分的释放。长期采用该模式,土壤中有机质与无机养分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养分供应体系,使土壤养分更加均衡。
结语
本研究表明,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平衡影响各异。优化测土配方施肥及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肥模式在提高水稻产量、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方面优势明显。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新型施肥模式的研究与推广,结合先进技术,如智能化施肥系统,精准调控施肥量与施肥时期。开展长期定位试验,深入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实现水稻高产与土壤健康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菲,陈亮.淮河流域梯田对水稻产量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47(08):87-95.
[2]杨滨娟,刘琴,黄瑶,等.绿肥混播下减氮对双季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关系的影响[J/OL].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1-11[2025-07-25].
[3]李建强,魏倩倩,刘晓霞,等.优化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25,37(02):438-446.